•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李科
  
科创媒体号
2025年38期
身份证 13048119900225091X

摘要: 本文聚焦电力电气领域,深入探讨智能电网技术的演进脉络、核心技术构成及其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剖析传统电网局限性,阐述智能电网智能化、自动化、互动化特质,详述先进传感、通信、储能、电力电子等关键技术进展,从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多维度分析应用策略,探讨技术融合、标准规范与人才培养挑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推动智能电网助力电力系统高效、可靠、可持续运行。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与环境约束日益收紧的背景下,传统电网面临诸多困境,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的多元诉求。智能电网技术应运而生,凭借其卓越的智能化管控、高效资源配置与双向互动能力,成为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开辟崭新路径,其研究与发展对电力电气领域意义深远。

二、传统电网面临的挑战剖析

(一)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传统电网单向供电,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缺乏协同优化,峰谷差时段电力供需失衡。火电调峰机组频繁启停损耗大,大量可再生能源因并网难、消纳差 “弃风”“弃光”,能源转换、传输、使用过程浪费严重,整体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二)供电可靠性欠佳

电网架构薄弱,输电线路老化、过载,变电站设备故障率高,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易引发大面积停电。故障定位、隔离、恢复耗时久,停电事故影响生产生活,工业停产、居民不便,供电可靠性与韧性亟需强化。

(三)互动性缺失

传统电网用户侧单向受电,用电信息难实时反馈,用户对电价、用电质量缺乏感知调控手段。电网难依用户需求、分布式能源接入灵活调配,供需互动、源荷协同机制缺失,无法适应能源消费变革。

三、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构成

(一)先进传感与测量技术

高精度智能传感器遍布电网,实时采集电压、电流、功率、温度、应力等参数,监测设备健康、线路运行。如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输电线路温度应变,精准定位故障隐患;智能电表实现用户用电信息双向传输,为精准营销、需求响应奠基,全方位感知电网 “脉搏”。

(二)通信与信息技术

构建高速、可靠通信网,融合光纤通信、无线专网、电力线载波通信,保障电网数据实时交互。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 “万物互联”,大数据挖掘海量数据价值,云计算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助力电网智能决策、管控,打通信息 “高速公路”。

(三)电力电子技术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等电力电子装置灵活调控电压、无功功率。高压直流输电(HVDC)提升远距离输电效率、稳定电网,变流器精准控制分布式能源并网,优化电能质量,为电网注入 “智能阀门”,精准调控电力流。

(四)储能技术

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为电网 “削峰填谷”、平抑波动。分布式储能系统靠近负荷或电源,吸纳多余电能、应急供电,辅助可再生能源并网,缓解供需矛盾,提升电力供应灵活性与稳定性,充当电力 “缓冲池”。

(五)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分布式协同控制等算法,智能电网实时优化调度。依发电成本、负荷预测、设备状态,动态分配发电出力、调配潮流,自主协调各环节,实现电网高效运行,宛如电网 “智慧大脑”,精准指挥调度。

四、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电环节应用

1.可再生能源并网优化

智能电网借助功率预测、虚拟同步机技术,提前预估风电、光电出力,动态调整常规电源计划。控制变流器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稳定新能源并网电压、频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2.电厂智能化运维

电厂部署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控机组运行,故障诊断模型提前预警、精准定位故障。利用机器人巡检、远程监控,降低人工运维风险,提高设备可靠性、发电效率,保障电力稳定产出。

(二)输电环节应用

1.输电线路智能巡检

无人机、直升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巡检输电线路,结合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诊断线路缺陷、隐患。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线路走廊环境,预警山火、外破、覆冰风险,及时维护,确保输电 “动脉” 畅通。

2.电网潮流优化调控

通过 FACTS 装置、HVDC 灵活调整输电线路潮流,依负荷变化、电网故障自动优化路径。减少线路过载、阻塞,提升输电容量与可靠性,降低输电损耗,保障电力跨区高效传输。

(三)配电环节应用

1.智能配电网自愈

配电网引入智能开关、分布式电源、储能,构建自愈控制系统。故障瞬间自动定位、隔离,非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减少停电范围、时长,提升供电可靠性,如城市核心区配电网自愈实践,保障关键负荷连续供电。

2.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管理

智能电网统筹分布式能源、储能、负荷,形成微电网自主运行。依电价、负荷需求调控分布式电源出力,余电上网,实现能源就地消纳、梯级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

(四)用电环节应用

1.需求响应与虚拟电厂

智能电网实施需求响应,峰谷电价、激励补贴引导用户错峰用电。聚合分布式能源、储能、可控负荷成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峰、调频,挖掘用户侧灵活性,缓解供电压力,用户节能增收,实现供需双赢。

2.智能家居与智能用电服务

智能家居系统依电价、用电计划自动调控家电,节能降耗。智能用电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用电信息、节能建议,线上办电便捷服务,提升用户用电体验,塑造新型电力消费生态。

五、智能电网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融合难题

智能电网涉及多学科交叉,传感、通信、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集成复杂。不同厂家设备接口、协议不兼容,数据交互不畅,系统协同困难,制约技术整体效能发挥,亟待统一标准、规范接口。

(二)信息安全风险

电网数据海量且涉国家安全、企业商业机密、用户隐私,通信网络开放易遭网络攻击、恶意篡改、数据泄露。构建全方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密数据、强化认证、抵御攻击,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六、智能电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能源互联网构建

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演进,深度融合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形成多能互补、协同优化格局。能源枢纽实现能量转换、存储、分配,跨能源网络互联互通,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满足多元用能需求,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平台。

(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赋能

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电网调度、故障诊断、负荷预测精度,大数据挖掘用户用能习惯、设备故障规律。基于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取代经验判断,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运维、科学管理,推动电网运营精细化。

七、结论

智能电网技术作为电力系统变革核心力量,正突破重重挑战,重塑电力供应格局。借技术融合、安全保障、人才培育东风,智能电网必将赋能电力产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靠性与互动性,引领电力电气迈向可持续新篇。

参考文献

[1] 韩东. 电力新技术先进性评估及其在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6.

[2] 牛赛. 储能技术研究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D]. 河南:郑州大学,2012. DOI:10.7666/d.y2100930.

[3] 向永. 光纤技术发展及其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4):14-15. DOI:10.3969/j.issn.1673-9957.2016.24.0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