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重交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语文课程实施策略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周晓倩
  
科创媒体号
2025年53期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小学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语文课程实施策略。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价值,提出了"三重交互"模式(学生-家长-教师互动),并设计了具体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方案。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得胜镇小学进行实践探索,结果显示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语文能力,同时增强家校合作效果。研究为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及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家校协同;语文课程;项目式学习;三重交互

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政策推动下,劳动教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语文课程作为承载文化传承与语言实践的核心学科,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落花生》《千人糕》等课文展现劳动价值,《刷子李》《工匠精神》等文本诠释劳动精神。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仍存在与学科教学脱节、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二者结合既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又能落实劳动教育目标。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本研究提出的"三重交互"模式,旨在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深度互动,构建家校协同的劳动教育语文课程实施策略,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一、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的价值分析

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从学生发展角度看,这种融合能够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种植活动中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既能培养观察能力,又能锻炼写作技巧。从课程整合角度看,劳动教育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境,使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延伸到生活实践中。这种情境化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从教育目标实现角度看,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有助于实现"五育并举"。语文课程承载着文化传承、思维培养等使命,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相结合,能够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表明,参与劳动教育项目的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此外,这种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家校协同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劳动习惯培养、劳动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家校协同实施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家校沟通不畅、协同机制缺失等。这些因素导致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教育脱节,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重交互"模式通过构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互动网络,能够有效破解这些困境。在该模式中,教师负责专业指导和课程设计,家长提供实践支持和情感陪伴,学生则作为主动参与者连接家校两端。研究表明,有效的家校协同能显著提升劳动教育效果。例如,某校开展的"家庭劳动日"项目,通过明确家长参与方式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劳动参与率从45%提升至82%。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设计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劳动教育语文课程实施策略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项目应来源于真实生活问题;二是整合性原则,要有机融合语文要素和劳动要素;三是协同性原则,要设计明确的家校分工与合作机制。具体策略包括:

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可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计与劳动教育结合的项目主题。如结合说明文单元设计"家务劳动指南"项目,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家务劳动过程,并撰写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项目实施阶段,采用"校内指导+家庭实践"的方式。教师在课堂进行方法指导,学生在家完成实践任务,家长协助提供劳动机会并记录过程。项目评价阶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重点关注语文能力表现和劳动过程表现。

以"社区环保小卫士"项目为例,学生需要调查社区环境问题(语文:采访、记录),设计并实施环保行动(劳动:垃圾分类、清洁),最后撰写倡议书(语文:写作)。该项目中,家长协助学生进行社区调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实现了语文能力培养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在我校"传统美食小厨神"项目式学习实践中,我们验证了"三重交互"模式的有效性。该项目历时4周,融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单元,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制作一道传统美食,并完成制作流程写作和文化背景研究。

项目实施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134名学生中,92%完成了全部实践任务,85%的家长积极参与了项目指导。语文能力测评显示,学生在说明文写作方面的优秀率提升了23个百分点。劳动态度调查表明,经常参与家务劳动的学生比例从35%上升至68%。家长反馈中,89%认为项目增进了亲子关系,提高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典型案例显示,学生小明原本对写作缺乏兴趣,但在记录"与妈妈学包饺子"的过程中,通过真实体验激发了写作热情,其作文《饺子里的爱》获得了县级征文比赛奖项。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劳动体验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三重交互"劳动教育家校协同语文课程实施策略,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增强了家校协同效果。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劳动素养,同时能改善家校合作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跨学科教师团队协作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农村地区家校协同资源相对匮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智能化工具在家校协同中的深度应用,建立区域劳动语文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并开展劳动教育与更多学科的多元融合实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2020.

[2] 王晓燕, 李强.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3): 78-84.

[3] 张华.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5): 112-118.

[4] 陈晓明, 刘芳. 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2): 56-6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