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读·思·行: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语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学路径的研究

吴雅琴
  
科创媒体号
2025年51期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 215431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作为一种阅读方法,从“读”画面,到想象画面,又以“画面”辅助理解文本,“读”出画面,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有美感的、形象的画面和场景,推动学生从“怎么想”到“想得怎么样”发展,实现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审美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画面 经验 情境 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第6条:“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了明确的要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又从三年级起,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逐步提出要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有美感的、形象的画面和场景,推动学生从“怎么想”到“想得怎么样”发展。

一、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的断连

学生在与语言文字产生联系时,往往需要生活经验的加持。缺乏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经验无法与语言文字连接,都会影响画面的形成。如“炊烟袅袅”,学生可能知道“炊烟”,但没有好好观察过烟囱外徐徐轻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的景象,便无法想象出具有美感的、形象的画面和场景。

二、感官体验对整体情境的约束

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中的画面和场景时,要尝试将画面和场景转化成各种感官体验: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等等。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整体情境之中,才能真正呈现画面和场景。但,感官体验的带动,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往往不能将所有的感官体验整合。那么,语言文字中的整体美、整体画面就不会完整。

三、关键信息对画面形成的牵制

抓住语言文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但学生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一知半解,其中饱含的情感不能深入体会,如此,就牵制了画面的形成。这就像画蛇点睛一般,关键词句的理解似那眼睛一般,能助力画面的形成。反之,就不能。

依据以上困难,进行了如下实践:

一、文本理解连接生活经验,助力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以上要求对学生理解文本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理解方法。

学生预习时,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朗读课文,尝试分好段落、概括主要内容、思考课后习题等,完成效果依赖学生“读”的能力。此时,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教材分析等内容,在完成自己的“读”的情况下,以预习单等形式,辅助学生的预习任务,则更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以《观潮》为例,预习要求如下:(1)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读出情感;(2)根据生字到文中划出词语,再组一两个词语,读熟练;(3)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做好笔记;(4)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思考“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各是什么意思。(5)根据课文,完成填空。以上预习,注重字、词、义,认识生字和词语,理解含义,学习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再加上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着学生初步理清课文的框架,“读”通课文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时,根据预习的内容,继续更深层次地理解字、词、句。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也可以依据词语,让学生谈谈读到词语可以想到什么。如课文《观潮》的第二段中“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谈谈此时的钱塘江给人带来什么感受?学生找到“横卧”、“平静”、“若隐若现”的词语,得出宽广、安静、神秘、像仙境的感觉,教师引出“静谧”一词。以文中词,文中句,引出学生阅读积累中的词语和感受,教师再传递新词,学生也就顺势理解了新词,这便是理解词语上的递进。同时,学生也明白了“静谧”可以如何描写。

二、关键信息协同情境创设,助力想象

学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只是想象的初始阶段。如何带领学生进入深度想象,发展其联想和想象,激发其创造潜能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围绕关键信息,体会其含义和情感,进行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景创设,多种方法协同前行。

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教师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一是抓住“我喜欢”,了解“我喜欢”什么;二是抓住关键句,与作者一同观察,产生丰富的想象;三是借助课后练习,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四是汉字书写训练。教师在任务二时,带领学生在情境中练说,在情境中朗读,在情境中想象。同时,又设计课外的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充斥在课堂教学中。具体部分设计如下:教师以“自读课文5—1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看到了什么”为主线,引出‘一会儿’的排比句,带领学生想象喜鹊阿姨还会教什么,学生一个个说,又连起来说。后设计情境“妈妈一回到家就忙了起来”进行“一会儿”的写话训练。又利用喜鹊的四种叫声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融合情境,如喜鹊阿姨在教唱歌要怎么读,喜鹊阿姨在教喜鹊弟弟玩游戏要怎么读等等,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中,多元地感受着叫声中的情感。

所以,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提供给学生的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主动去调取知识,关联情境,整合运用。”那么,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以情境任务去统摄知识、技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建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挑战。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动情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中情境的深切感受;观看视频和画面,可以直观感受;联系生活经验,能加快文本的理解······方法合理联动,推动学生的想象。

三、感官体验联合既有经验,助力想象

四年级下册课文《黄继光》,教师设计四个学习任务:一是复习词语,复述主要内容;二是从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感受人物品质,后进行董存瑞动作描写的练笔;三是交流和平年代的另一种英雄,传承中国精神;四是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榜样。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引导学生从对黄继光的动作描写和对敌人火力点的描写两方面体会战争艰难,感受黄继光具有的可贵品质,这一过程存在困难。和平年代,学生对战争年代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感知薄弱;五处动作描写,对于当时的战争来说,只是只字片语,即使学生找到动作描写,结合朗读,也不足以完全体会到黄继光的选择之重。而先抓住黄继光的动作描写,后感受火力点的猛烈的教学顺序,也没有将烘托的作用,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其次,学习任务虽以板块呈现,个个板块看似有衔接,但每个板块范围之大,如细究,教学内容远超40分钟的课堂学习。从教学情况来看,每个板块点到为止,学生对内容和方法的掌握仍是不足。

基于以上思考,若《黄继光》的教学重点是能找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语句,找出敌军火力点猛烈的语句,体会表现人物的作用,感受人物品质。那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一是抓住敌军火力点猛烈的语句,进行拓展阅读,感受战争的艰险;二是抓住动作描写,体会黄继光的英雄气概,感受人物品质;三是理解侧面烘托,体会表现人物的作用;四是联系阅读链接,了解和平年代的另一种英雄,传承中国精神。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借助朗读,设置切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为教学目标推波助澜。关于设置切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这一需求,产生了如何拉近战争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的疑问。通过思考和实践,活动一时借用视频和文字介绍,更具体呈现炮弹爆炸的威力、子弹像冰雹的场面,教师相机引导朗读,带动学生的五感,学生感受着战争的激烈,情势的危急。活动二时带动学生做一做,如“匍匐前进”“爬”“猛扑”等动作。但教室空间有限制,这些动作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在家里尝试,或者在体育课上安排一次锻炼。战争的艰险,行为的艰难,两者相加,难上加难,险之又险,从而体会到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再于朗读中聆听学生的感受程度。而活动四中,阅读链接中的钱学森,对于学生来说,仍旧较远。且阅读链接的文字介绍较短小,不足以填补学生的空白。

总之,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采用、学生学情的分析、活动的设计等多个层面为学生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提供阶梯,从而达成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燕芬.变革育人方式:“越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4

3.朱红甫.小学项目化习作教学中“有用的知识”建构策略【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