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绿色施工在市政建筑工程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刘佳鑫
  
科创媒体号
2025年89期
鄂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鄂州 436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传统施工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建筑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扬尘、噪音等问题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绿色施工;市政建筑工程;实践;成效分析

1 绿色施工的核心概念与原则

绿色施工是指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核心理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绿色施工将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注重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绿色施工遵循三大基本原则:首先是系统性原则,要求从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到现场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通过预制装配技术减少现场作业,不仅能降低材料浪费,还能显著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噪音污染。其次是预防性原则,强调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环境污染,而非事后治理。这包括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设置围挡和喷淋系统等,将施工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后是创新性原则,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太阳能临时照明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动施工过程的低碳化转型。

从实践层面看,绿色施工包含多个关键要素:在资源利用方面,强调采用可循环材料,提高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在环境保护方面,注重控制扬尘、噪音和废水排放;在施工组织方面,要求优化工艺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绿色施工的技术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环保要求,还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施工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例如,通过建立废弃物分类回收制度、实行能耗监测等手段,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同时,绿色施工的经济性也日益凸显,通过资源节约和效率提升,可以在不增加总体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环境效益,甚至带来长期的经济回报。

2 绿色施工在市政建筑工程中的实践案例

2.1 典型市政工程绿色施工应用分析

市政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具有示范意义。本章选取地铁站房和道路改造两类典型市政工程项目,分析其绿色施工的具体实践与综合效果。实践表明,通过系统应用预制装配、扬尘控制和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不仅能有效降低环境影响,还能提升工程管理效率。

在地铁站房建设中,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应用成为绿色施工的突出亮点。该技术将传统现场浇筑作业转变为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模式,显著减少了模板支设、混凝土搅拌等环节的资源消耗。具体实施中,项目采用标准化设计,使预制率达到 65% 以上,建筑垃圾产生量较传统工艺降低明显。同时,由于现场作业量减少,施工扬尘和噪音对周边居民区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道路改造工程则重点展示了环境污染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项目采用“分段施工+快速修复”的工艺组合,将传统全线开挖方式优化为分区块作业,确保施工期间始终保持道路部分通行能力。施工现场设置可移动式声屏障和自动喷淋系统,配合实时PM2.5监测设备,使扬尘和噪声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铣刨沥青废料经破碎筛分后作为基层材料回用,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置难题,又节约了新材料采购成本,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在施工实践中的成功落地。

太阳能临时照明系统的应用是两类项目共同的技术创新点。通过在场区围挡顶部安装光伏板,配合储能电池组,实现了施工区域夜间照明的能源自给。与传统柴油发电机相比,该系统不仅运行噪音低,还完全避免了尾气排放。实际监测数据显示,该系统可满足 80% 以上的临时用电需求,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减少了能源费用支出。

从管理角度看,这些项目均建立了配套的绿色施工监督机制。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设立环保专员岗位、实施每日巡查制度等措施,确保各项技术得到规范执行。实践证明,系统的管理架构是技术措施发挥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绿色施工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市政工程实施绿色施工不存在技术障碍,其成效取决于技术选择与管理措施的协同配合。

2.2 绿色施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在实际推行绿色施工过程中,市政建筑工程项目仍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问题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预制装配等新型工艺对施工精度要求较高,部分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而难以规范实施。某地铁站房项目反馈显示,构件拼接时的尺寸偏差曾导致返工,反而增加了资源消耗。同时,太阳能临时照明系统等设备初期投入较大,中小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顾虑,这种经济压力使得环保措施常被简化为应付检查的“表面工程”。

管理机制不完善构成第二类障碍。现有绿色施工标准多侧重技术指标,缺乏配套的过程监管细则。道路改造案例中发现,扬尘喷淋系统存在间歇性停用现象,暴露出执行环节的监管漏洞。此外,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参差不齐,废弃物分类投放等基础操作常因习惯性操作而流于形式。这种管理短板导致技术措施难以持续发挥应有效益,反映出“重设备投入、轻行为管理”的普遍倾向。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三方面优化策略。技术层面应建立梯度推广机制,对预制装配等复杂工艺可先开展试点示范,通过“企业-高校”合作模式攻克技术难点。经济方面可探索“绿色信贷+补贴”组合政策,例如对采用太阳能系统的项目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某市已试行将绿色施工投入按比例计入工程结算,这种经济激励显著提升了企业积极性。

管理体系优化尤为关键。建议构建“目标-过程-结果”全链条监管框架:施工前将绿色指标纳入招标文件,明确扬尘控制等核心要求;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环境监理,结合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竣工后开展绿色施工专项验收。某道路项目通过安装噪声在线监测设备,使违规作业率下降明显,证明技术监管的有效性。同时应加强一线人员培训,将操作规程可视化处理,如用图示法展示建筑垃圾分类标准,提升执行可操作性。

长远来看,绿色施工的持续推进需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建议行业协会编制典型案例库,总结不同规模项目的适用技术组合,帮助企业克服“选择困难”。通过建立绿色施工信用评价体系,将环保表现与企业资质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实践表明,只有将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经济激励有机结合,才能系统性解决绿色施工实施难题,推动市政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绿色施工技术体系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预制装配式构件、扬尘控制措施和太阳能临时照明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还能有效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实践案例表明,这些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茹小琴. 绿色施工在市政建筑工程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J]. 《散装水泥》,2025,(1):1-3.

[2] 戴怿恒.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实践与成效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5,(2):045-048.

[3] 岳冉.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成效分析[J].《门窗》,2025,(7):37-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