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探索儿童潜能的多维路径

任彦洁
  
科创媒体号
2025年50期
湖州师范学院 313000

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塑造思维、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音乐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即兴创作到音乐结构感知,从发散思维的激发到聚合思维的整合,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思维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践方法,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激活儿童的创造性潜能,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启示。

一、音乐创造力的核心机制:动态思维的双向互动

音乐创造力的本质在于思维的流动与转换。美国音乐教育学者Peter R. Webster基于其音乐创造力理论框架开发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测量II(MCTM-II),为6-9岁儿童的音乐创造力评估提供了系统化工具。该工具的理论内核在于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的动态平衡——即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与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交替作用机制。在Webster的模型中,发散思维体现为对音乐元素的开放性探索,例如即兴演奏中通过节奏变形、旋律变奏或音色实验生成多样可能性。聚合思维则表现为对音乐素材的逻辑筛选与结构化整合,例如将即兴片段提炼为具有完整性的乐句。二者的动态切换并非线性递进,而是贯穿创作全程的循环互动,由此构成音乐创造力的核心机制。

以Webster开发的MCTM-II测评工具为例,其四个维度——音乐扩展性、灵活性、独特性与句法,精准映射了这一理论模型的操作化路径。例如,一名儿童在即兴钢琴演奏中延长音符持续时间(扩展性),突然切换高低音区(灵活性),融入独特的装饰音(独特性)并最终将这些元素整合为连贯的乐段(句法),这正是发散与聚合思维交替作用的生动体现。Webster的模型由此超越“创作结果导向”的传统评价范式,转向对创作过程动态机制的深度解析,为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提供了可观测、可干预的科学依据。

二、柯达伊教学法:从感知到创造的阶梯

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了系统化的实践路径。其核心理念认为,音乐创造力并非天赋特权,而是可通过科学方法激发的潜能。

(一)幼儿阶段:具身化学习与结构感知

在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柯达伊教学法主张通过身体律动与音乐句式游戏建立结构感知。例如,儿童通过摆动双臂跟随旋律线条的起伏,用呼吸的深浅变化感受乐句的起止;在“回声模仿”练习中,他们通过重复、变化教师的节奏或旋律,逐渐理解乐句之间的呼应关系。这种教学法的底层逻辑与具身认知理论高度契合。该理论强调,身体的感知、动作与情感体验是认知发展的重要载体,而非单纯依赖抽象思维。例如,五岁儿童在节奏问答游戏中,能够通过肢体动作(如拍手、跺脚)即兴创作出与教师不同的节奏型;六岁儿童则为熟悉的歌谣编配全新旋律,将听觉经验转化为创造性表达。这些实践表明,早期具身化的音乐结构感知(如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乐句、节奏、重复与变化)能够为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使其在音乐探索中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

(二)学龄阶段:限制性任务中的创新突破

进入学龄阶段,柯达伊教学法进一步深化创作实践。例如,教师展示四张节奏卡片后抽走其一,要求学生即兴填补空缺;或是引导学生分析民间歌曲的调式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奏创作。这些练习不仅培养了音乐分析能力,更通过“限制中的自由”激发创新——当学生被要求用仅有的两个音级(如sol和mi)创作旋律时,他们必须在有限素材中寻找无限可能,这正是创造力突破常规的典型表现。

三、评估与教学的共振:构建创造力培养的生态系统

音乐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学实践与科学评估的协同。Webster的MCTM-II测评工具与柯达伊教学法在实践中形成互补:前者为创造力提供量化观察框架,后者则为能力发展设计阶梯式路径。例如,在柯达伊的即兴问答练习中,儿童“音乐灵活性”的提升可直接反映为MCTM-II测评中音高、力度转换频次的增加;而民间歌曲结构分析课程则显著增强儿童组织音乐素材的“句法能力”。这种评估与教学的互动,使教师能够精准识别儿童创造力的发展阶段,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创造力培养需突破标准化评价的束缚。当一名学生在改编歌曲时大胆使用非常规节奏型,即便破坏了原有结构的“完美性”,也应被视作独特性思维的珍贵萌芽。教育者的角色不是用固定标准修剪创造力,而是为其提供阳光与土壤,从而从规则的执行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支持者。

四、现实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日益成熟,音乐创造力培养仍面临现实挑战。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往往偏重技巧训练,忽视即兴创作与结构分析。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能投入大量课时纠正学生的指法缺陷与读谱误差,反复强调演奏技术的精准性和作品的完整呈现,却鲜少引导学生对音乐素材进行创造性重构——例如改编作品结尾乐句、尝试不同调式变奏,或在即兴段落中加入个性化装饰音。这种“重复制轻创造”的教学模式,容易将学生训练为乐谱的机械执行者,而非音乐的主动思考者。

类似问题在合唱教学中同样显著。教师往往过度追求声部统一性与节奏精确性,要求所有学生以完全相同的音色演绎旋律,甚至通过机械化的分声部重复训练消解学生对和声色彩的主动感知。这种“整齐至上”的教学理念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个性解读,与柯达伊倡导的“从第一次接触音乐就培养结构感知”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既有教育理念的滞后,也受限于教师自身创造素养的不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维度努力,例如在师范教育中加强创造性教学法的培训;在课堂中引入更多开放式创作任务,如“用五个音符谱写心情日记”;在评价体系中纳入创造力维度,关注儿童在音乐探索中展现的独特性而非仅仅追求技术准确性等。

总之,音乐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本质上是帮助儿童建立一种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当他们在钢琴上即兴弹奏雨滴般的音符时,当他们在歌谣改编中尝试打破传统调式时,当他们在节奏游戏中发明新的律动模式时,思维的边界正被悄然拓展。Webster的理论模型与柯达伊的实践智慧共同揭示:创造力不是飘渺的灵感,而是可通过系统性教育培育的能力。未来的音乐教育,应更注重思维的解放而非规则的灌输,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造之声。正如柯达伊所言:“真正的音乐属于所有人,而创造音乐的权力,应当从孩童的第一个音符开始。”

本论文是湖州师范学院“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视角下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师钢琴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G2024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Peter R.Webster.Creativity as Creative Thinking[J].Music Educators Journal,1990,76(9), 22-28.

[2]杨立梅.理解音乐与创作音乐的能力培养(上、中、下)[J].中国音乐教育,2012(1-3),19-24.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

[4](匈)爱尔佐波特·索妮.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M].高建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年9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