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围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激发学生锻炼兴趣、习惯和潜能为改革出发点;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能力为改革导向,通过探索和创新高校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成绩评价以及教学运行更加科学合理,成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个性品格;健康的体育行为和习惯的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深入探讨基于导学互动理念的“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剖析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详细阐述“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与构建路径,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实证该模式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优化体育教学效果、完善体育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针对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导学互动;“1+1+X”混合式教学;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练—赛体系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深入推进与“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强健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的重要使命。然而,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远离了体育是为每一个人的终身幸福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在以“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等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学校体育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唯体质论”“唯健康论”“唯快乐论”,导致学校体育的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死板、教学组织和方法单一。学校体育成为了教师只管授课,学生只管听课的“不跑、不跳、不出汗”的“三不”课程和“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的“三无”课程,成为了我们体育课中的最大短板,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内外体育活动脱节、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学习需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机遇,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势,在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此背景,通过整合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构建“学—练—赛”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导学互动理念在其中的贯穿应用,旨在打破传统体育教育的局限,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实施路径与实践效果,分析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通过研究,期望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范例,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同时,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助力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围绕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效果等方面展开探讨。部分研究表明,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线上理论教学资源与线下实践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在课程设计方面,研究者提出应结合学生特点与体育学科特性,设计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互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但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对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协同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将导学互动理念深度融入其中的系统性探索。
(二)导学互动教学理念研究现状
导学互动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在国内外教育研究中,导学互动教学理念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均得到广泛关注。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国内研究则侧重于探索导学互动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如问题导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导学互动理念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实践多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缺乏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训练竞赛协同发展的深入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当前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缺乏对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二是导学互动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尚未形成系统化、可操作的模式;三是对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全面反映教学改革成效。因此,开展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协作、互动,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观看技术动作视频,线下参与体育课实践、体育竞赛与课外锻炼,在教师引导与同伴协作下,逐步构建自身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系。导学互动理念贯穿其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个性发展与自我实现。“1+1+X”模式中的“X”多样化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学生可自主选择锻炼项目与时间,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导学互动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困难,通过鼓励、指导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三)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1+1+X”模式通过整合三大体系,实现“学—练—赛”的协同发展:每周1 次“线上线下”互补的体育课教学夯实基础,1 次“课上课下”互通的体育竞赛检验成果,“X”次多样化课外体育锻炼强化技能,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综合效能。
四、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总体架构
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练—赛”三位一体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竞赛实践—课外锻炼”三维联动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中,第一个“1”代表每周1 次“线上线下”互补的体育课教学,整合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指导;第二个“1”代表每周1 次“课上课下”互通的体育竞赛,将课堂教学成果延伸至竞赛实践;“X”代表每周三次及以上多样化课外体育锻炼,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导学互动贯穿于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引导、指导与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能力提升。
(二)教学流程设计
1.“1”:“线上线下”互补的体育课教学
线上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体育理论课程、技术动作分解视频、学习任务单等资源。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技术动作预习与在线测试,并在讨论区提出疑问。
线下教学:教师针对线上学习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分组练习、互动交流,通过纠错指导、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强化技能掌握。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
改进提升。
2.“1”:“课上课下”互通的体育竞赛
课上筹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竞赛主题与规则,组织学生分组策划参赛方案,在课堂上进行竞赛模拟训练与策略讨论。
课下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级、院级或班级体育竞赛,学生将课堂所学技能应用于竞赛实践,在竞争与协作中提升运动能力。赛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复盘总结,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X”:多样化课外体育锻炼
自主规划: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跑步、健身操、球类运动等锻炼项目,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并通过运动 APP 或校园体育管理平台记录锻炼数据。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定期推送锻炼指导方案、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等内容,对学生的锻炼计划进行点评与建议,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同时,组织体育社团活动、运动打卡挑战等,营造良好的课外锻炼氛围。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
1.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涵盖体育理论课程、运动技术教学视频、虚拟仿真训练场景、体育赛事赏析等多样化线上资源。利用VR/AR 技术模拟运动训练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建设体育教学案例库、习题库与在线测试系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估。
2.线下教学资源建设
完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根据教学与竞赛需求配备智能健身设备、运动监测仪器等 。建立体育教学实践基地,与校外体育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与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长廊,展示体育历史、运动明星与学生体育成果,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3.资源整合与共享
搭建一体化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互联互通。例如,将线下竞赛成绩同步至线上平台,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依据;将线上学习数据反馈至线下教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推动校际间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扩大资源覆盖面与利用率。
(四)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化、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涵盖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评价。
1. 学生学习评价
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包括线上学习参与度(视频观看时长、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区互动)、线下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小组协作能力)、体育竞赛成绩、课外锻炼打卡记录等。
终结性评价:占比 40% ,通过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学习成果汇报等方式,综合考查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
2. 教师教学评价
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学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教学内容设计、导学互动效果、教学资源开发、学生成绩提升等维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差异显著: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与锻炼积极性不足,存在应付线上学习、逃避课外锻炼的现象。
2.教师教学负担加重:教师需同时承担线上资源开发、线下教学组织、竞赛指导与课外锻炼监督等工作,时间与精力投入过大。
3.教学资源与平台待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部分视频内容陈旧;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功能单一,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不足。
4.评价体系需细化:过程性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不够科学,对学生体育精神、品德培养等维度的评价缺乏有效手段。
(二)优化策略
1.强化学生激励机制
设立体育学习奖励基金,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将课外锻炼纳入学分体系,制定明确的学分兑换规则。开展“体育达人”评选、锻炼成果展示等活动,树立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保障
组织教师参加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优化教师考核制度,将教学改革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3.完善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建立动态更新的体育教学资源库,定期邀请专家录制新课程、更新教学视频。升级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增加智能分析功能,实现学生学习数据的实时跟踪与精准反馈。
4.细化教学评价体系
调整过程性评价指标权重,增加体育精神、团队协作等非技能性指标的占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导学互动的高校“1+1+X”混合式体育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实现了“学—练—赛”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验证该模式在不同类型高校的适用性;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模式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勇,毛振明,潘建芬. 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5)——以“一校一品”和“ 1+× ”为灵魂的新校园足球课程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
[2].刘斌,常金栋,周挺进,周伟,杨明,姚磊,沈玉洁.公共体育“ 1+2 ”与“ 1+1+X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3].李玉祥,赵鑫. 基于“1+X”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校园足球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19.12
[4].盛尔明. “1+1+x”模式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的实践及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4
[5].郝翠丽,王英杰,韩文进. 简论“1+1+X”有效体育教学法[J] 运动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