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呼丽丽
  
科创媒体号
2025年119期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南关小学,717200

摘要:本论文围绕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剖析立德树人理论、多元评价理论和核心素养理论对学科德育评价的理论支撑,系统探讨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多维内容框架与科学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实践中应用评价体系的策略,以及涵盖教师能力提升、制度与资源保障的实施保障措施。旨在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推动学科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融合;教育改革

引言

在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学科德育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强调在学科知 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德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德育评价存在的主体单 标准笼 素养导向下学科德育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学科德育 德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更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1.1 立德树人理论

立德树人理论明确了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根本使命,将德育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学科教学场景中,该理论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学科知识蕴含的德育元素,将道德教育自然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道德内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这一理论为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根本方向,强调评价需聚焦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成效,确保学科教学始终围绕育人目标有序开展,使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2 多元评价理论

多元评价理论倡导突破单一评价模式的局限,从多个维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在学科德育评价领域,该理论指导构建多元主体、多元内容与多元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从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全面考量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通过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运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多样化评价方法,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1.3 核心素养理论

核心素养理论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德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等素养相互交融、协同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为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要求评价体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设计涵盖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社会责任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促进学科教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方面的有机统一,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原则

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发展性和可行性四大原则。导向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学科德育目标,引导学科教学有效落实德育要求;科学性原则强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逻辑严谨,评价方法科学规范,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发展性原则注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潜力,以动态视角跟踪学生德育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持续进步;可行性原则立足教学实际,确保评价体系操作简便、易于实施,避免因程序繁琐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内容框架

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内容框架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维度展开。道德认知维度主要评价学生对道德规范、价值准则、伦理观念等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维度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责任感、正义感、爱国情怀、集体荣誉感等积极情感体验;道德意志维度着重考查学生在面对道德冲突、困难挫折时,能否坚定信念、自我约束、坚持正确行为选择;道德行为维度聚焦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道德实践表现,检验学生是否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多

维度评价全面呈现学生的德育发展全貌。

2.3 构建方法

构建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科德育评价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汲取有益养分,明确研究方向;借助专家咨询法,邀请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等领域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与优化,确保体系的科学性与专业性;运用行动研究法,将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分析存在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使其更贴合教学实际需求,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学科德育评价体系。

3.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应用与保

3.1 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学科德育评价体系,需将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课前,教师依据评价指标精心设计德育目标与教学活动,将德育内容巧妙融 科知识教学;课中, 通过课堂观察、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实时收集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表达、 “T 言星 运用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学生德育发展情况,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个性化改进建议。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学科育人效果。

3.2 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作为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实施的关键主体,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评价效果与学科德育成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开展系统、全面的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与评价能力。培训内容涵盖学科德育理论知识、评价方法与技术、评价工具使用、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等方面。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践操作等多样化培训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德育评价内涵,掌握科学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教学反思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确保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有效落地实施。

3.3 制度与资源保障

完善的制度与充足的资源是学科德育评价体系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学科德育评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学科德育评价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开发学科德育评价相关的工具、平台与课程资源,如设计标准化评价量表、搭建数字化评价平台、编写学科德育案例集等,为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推动学科德育评价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结束语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挖掘理论基础,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有效实施应用策略并提供全方位保障,能够有力推动学科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提升学科育人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教育实践的不断丰富,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持续完善,为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冉紊.核心素养导向的“织彩德育”评价体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5,(02):35-36.

[2]谢卓丹,赵燕君.五色奖卡促评价全面联动促发展——大榭二小“小真人”德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J].生活教育,2024,(14):59-61+65.

[3]蒋炜波.基于物理学科德育内涵模型的德育命题评价[J].中学物理,2024,42(07):13-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