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兴学课堂”:泰兴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索

顾敏
  
科创媒体号
2025年175期
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泰兴教育“兴学课堂”,深入剖析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运用,结合小学教学实际案例,探讨“兴学课堂”的实施路径与优化策略,旨在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小学教学实践提供新视角和实用指导。

关键词:兴学课堂;泰兴教育;小学教学改革;教育理论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泰兴教育以“兴学课堂”为核心,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兴学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学课堂”的理论基础

“兴学课堂”根植于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兴学课堂”中,就鼓励学生在互动与探究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不再单纯地讲解图形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如书本(长方形)、魔方(正方体)等,自己去发现图形的特征,主动构建对图形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关注学生的多种智能发展,“兴学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需求。在小学美术课上,有的学生空间智能突出,能快速理解立体图形的绘画技巧;而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描述画作背后的故事来展现对艺术的理解,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引导。

二、“兴学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角色转变的困境

在传统课堂向“兴学课堂”转变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习惯依赖教师讲授,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以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课程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直接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通过大量例题演示公式的应用,学生机械地记忆公式并模仿解题。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只是按照教材步骤,通过简单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快速演示得出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旁观者,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当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如给出 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面积时,许多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暴露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

而在“兴学课堂”理念下,本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但在实际转变过程中,部分教师虽有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想法,却难以把控节奏。在组织学生小组探究时,当学生讨论方向偏离、进度缓慢时,教师就急于介入,直接告知思路,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尝试错误的机会。学生也习惯等待教师的提示和讲解,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一旦脱离教师的引导,就不知如何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学资源整合难题

“兴学课堂”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但在实践中,教学资源的整合存在分散、不系统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充分暴露出“兴学课堂”实践里教学资源整合的难题。教材配套资源虽有基础的概念讲解和简单例题,像在课本上呈现了一些生活中百分数的示例,如饮料成分表中的百分数、商场促销海报里的折扣百分数,但这些内容相对单一,仅仅停留在表面认知,缺乏深入探究的素材。

网络上的拓展资源倒是丰富,像一些教育网站上有动态演示百分数在经济增长、人口统计等复杂场景应用的动画,还有讲解百分数计算技巧的短视频。可问题在于,教师难以将这些网络资源与教材配套内容有效整合。比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想通过动画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统计中的作用,却发现动画内容与当前教学进度和学生理解能力不匹配,强行引入反而让学生更加困惑。同时,教材里的练习题和网络上的拓展练习也无法有机结合,导致课堂练习与课后巩固缺乏连贯性。

另外,教师自制的教学资源,如制作的关于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 PPT,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其他资源也难以形成统一体系。上课时,一会儿用教材例题,一会儿播放网络动画,一会儿展示自制PPT,教学资源显得杂乱无章,学生难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兴学课堂”的实践策略(一)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组发放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刀、尺子等工具。首先提出问题:“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可以先测量每个面的边长,再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最后相加;有的则提出可以将纸盒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计算。随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们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纸盒展开,平铺在桌面上,仔细测量每个面的长和宽,并认真计算面积。在计算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比如,有的小组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发现有两个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于是总结出可以先计算三个不同面的面积,再乘以 2 的简便方法。

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过程和计算方法,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建立“兴学课堂”教学资源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不同风格的数学案例,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整理归纳到资源库中,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

四、“兴学课堂”的应用效果与指导意义

(一)应用效果

成绩提升:在泰兴某小学,对比采用“兴学课堂”和传统教学的两个同水平班级。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单元后,传统教学班级平均分80 分,而“兴学课堂”班级平均分达到 85 分。这是因为“兴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超市购物中商品价格与数量的乘除关系,对知识理解更透彻,解题能力更强。

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兴学课堂”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旋转、平移的现象,组织学生分组用道具模拟图形运动。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和提问的次数比传统课堂增加了 30% ,课后主动探索生活中数学图形运动的学生比例从 20%提升到 45% 。

(二)指导意义

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依据“兴学课堂”理念,设计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概念,摒弃传统枯燥的理论灌输。这种方式让教师明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前评价侧重考试成绩,“兴学课堂”推行后,学校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纳入评价。如在“统计”教学中,评价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时的团队协作,使评价更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

总之,“兴学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学习。课堂中,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素养。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1] 参考文献:

[2] 钟启泉. 课堂转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