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

刘红涛
  
科创媒体号
2025年182期
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镇东指挥中心小学 721400

摘要:生活化素材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表达欲望,提升写作能力。当前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观察能力不足、素材转化困难等。本文探讨了生活化素材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通过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素材,以及如何将生活体验有效转化为写作内容。研究表明,系统化的生活化素材指导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

1. 引言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质量。当前,许多小学生在写作时面临"无话可说"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生活化写作教学强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转化为写作素材,这一理念符合新课标对语文实践性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活化素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突破写作障碍,实现真实表达。

2. 基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的意义

生活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能够架起学生生活经验与书面表达之间的桥梁。当写作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时,不仅能有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写作成为有意义的交流活动。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引导儿童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有助于培养其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生活化写作教学符合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语言本质上是交流的工具,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学习才有意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写作的真实功能,逐步建立起"写作即生活"的观念。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最终实现通过写作表达美的目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3. 基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的问题

3.1 学生生活体验丰富但转化能力不足

许多小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却无法将这些体验有效转化为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讲述生活趣事滔滔不绝,但提笔写作时却无从下手的现象。这种"能说不能写"的状况反映出学生在素材转化环节存在明显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对生活现象的感知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是教师未能提供有效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生活片段组织成连贯的书面表达。这种转化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难以表达真实感受。

3.2 教师指导方法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在生活化写作指导中往往采取随机性的方式,缺乏长期系统的培养规划。常见的情况是仅在特定写作任务前临时布置观察作业,而平时不注重学生的素材积累习惯培养。这种碎片化的指导难以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素材积累机制,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依然感到素材匮乏。同时,教师对生活化素材的指导多停留在"多观察"的层面,未能深入教授具体的观察角度、记录方法和思维加工技巧,使得学生的素材积累效率低下,写作提升效果有限。

4. 基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的对策

4.1 建立生活观察与写作的对应机制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猜猜他是谁"习作为例,教师可设计系统的观察指导方案。在写作前两周启动"小小侦探家"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或行为习惯,用关键词或简笔画记录在专门的"观察日记本"上。教师每周选取典型记录进行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零散观察转化为生动描述。例如,一个学生记录"李明总是把铅笔咬在嘴里",教师可引导全班思考:"这个习惯说明了什么?""怎样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个特点?"通过这种持续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从观察到描写的转化技巧。

在正式写作阶段,教师可提供结构化写作支架。首先让学生回顾积累的观察记录,选择最具特色的三到五个特征;然后通过"特征—事例—感受"的框架组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例如,将"张芳跑步很快"扩展为"张芳跑起来像一阵风,体育课上总能第一个冲到终点,红色的蝴蝶结在脑后欢快地跳跃"。这种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从生活观察到写作表达的完整链条,有效解决了素材转化困难的问题。

4.2 开发生活化写作的多元互动模式

针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教师可构建"体验-分享-创作"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准备阶段,组织"动物观察周"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积累素材:饲养宠物者记录与动物相处的细节;没有宠物的学生可观察校园里的昆虫或鸟类,或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动物习性。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单,包括"动物的外貌图谱"、"行为习惯记录表"和"情感交流日记"等工具,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收集素材。

在课堂互动环节,采用"素材工作坊"形式,学生分组分享观察所得,互相启发补充。例如,一个学生分享"我家小猫会用爪子开门"的趣事,其他同学可以追问细节:"它是怎么学会的?""开门时的表情怎样?"通过这种互动,帮助学生挖掘素材的写作价值。正式写作时,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叙述模式,尝试以动物视角写作,或采用书信体、日记体等创新形式。如一位学生以《给流浪猫大黄的一封信》为题,深情讲述与小区流浪猫的交往经历,情感真挚感人。这种多元互动模式不仅丰富了素材来源,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5. 结束语

生活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的指导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有机联系,能够有效解决写作素材匮乏和表达空洞的问题。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方法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避免临时性和碎片化的指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生活化写作的梯度培养模式,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在素材积累中的应用。总之,只有当写作真正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土壤,才能绽放出个性鲜明、情感真挚的语言之花,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不仅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钟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研究[J]. 2025.

[2] 孙雪娇.生活化素材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合理运用探究[J].新智慧,2023(33):121-123.

[3] 徐惠安.察真实生活, 觅写作素材——小学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探究[J].小作家选刊, 2023(13):0010-00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