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共创机制研究

姬云华
  
科创媒体号
2023年6期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618300

摘要:在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中,社会学视角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切入点,本课题选择互动仪式链这一社会学理论,从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入手,研究抖音的互动仪式所触发的内容及文化共创机制,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与抖音内容创作之间的指导、互通模式。

关键词:抖音;互动仪式链;高校;共创机制

一、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是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本课题聚焦高校官方“抖音”,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首先以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在身体共在、“局外人”设限、共同关注焦点、群体情感共享等理论要素基础上形成互动仪式。

(一)高校官方“抖音”账号作为虚拟共在的网络聚集地

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模型”,实现互动仪式的第一个“前提性要件”就是“群体的聚集”。基于互动仪式链发展的前提,高校官方“抖音”账号成为虚拟共在的网络聚集地,对内外提供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内容,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群体的聚集”的非正式交流的“场景”,加强用户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够让用户随心所欲发布回复、评论以及弹幕消息,增加学校官方和学生、老师、外界的交流,缓解工作学习的压力并起到相互慰藉的作用。

(二)大学生在官方“抖音”账号中的群体文化共建

仪式本质上是一个身体经历的过程,身体在场是互动仪式的开端与基础,身份设限是互动仪式的范畴规定。高校与大学生作为这个场域中的场和主体,高校是内容的承载着,大学生是内容的创作者,抖音运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为用户建构了一个虚拟空间,将大学生与高校在虚拟空间中达成互联互通,完全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抖音与一般的社交APP不同,通过互动来引导话题,引导用户充分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声音、各种表情符号等进行交流与互动,交互情境十分丰富和具有感染力,因而使个体之间的际遇变得丰富有趣。

二、高校官方“抖音”账号互动仪式的形成过程

互动仪式链的形成分为主体、互动、内容、符号等几个重要部分。高校官网“抖音”账号以理论要素为出发点,从内容生产主体、内容生产形式、内容互动效果角度,展现高校官方“抖音”账号互动仪式的全过程。

(一)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生产主体及生产形式

大学生作为高校官方“抖音”的创作主体之一,以大学生角度、高校官方角度切入,创作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内容,其中也不乏“非官方”视角内容。大学生的内容创作挖掘高校与大学生共同思想价值,从内容和互动中提炼情感表达元素,发现思政教育背景下学生在高校大集体中产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团结,凸显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在官方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共创模式。

(二)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互动效果

根据高校官方“抖音”内容的呈现来看,大学生在主体创作之后,还会表现出点赞、评论、弹幕等形式活动,课件账号的数据效果(粉丝量、内容数量、点赞数量等)彰显每条内容的互动情况,形成大学生与高校官方“抖音”之间的互动路径,不断呈现内容互动的呈现效果。

三、高校官方“抖音”账号互动仪式的结果

高校官方“抖音”账号根据互动仪式形成过程,尝试探讨高校官方“抖音”账号互动仪式的结果,从内容中的情感符号为切入点,分析情感连通、情感积累、文化共创的仪式结果。

(一)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互动产生的情感连通

互动仪式链的第二个关键词围绕情感能量展开。“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概念,是仪式开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互动仪式的持续开展,大学生在官方“抖音”的互动,逐步形成情感符号产生情感能量。而这种情感基于高校本就有的文化底蕴,从“抖音”线上互动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

(二)高校官方“抖音”账号情感连通积蓄文化共创

互动仪式链的第三个关键词围绕群体符号展开,柯林斯指出,群体符号具体包括图标、文字等标志和代表物,它能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联系高校的校旗、校歌、校徽,借助互联网短视频渠道,形成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重要模式,也从官网“抖音”账号的内容中寻找到更多文化符号和德育符号进行传播和教育。

四、高校官方“抖音”账号内容共创机制探索

高校官方“抖音”账号通过互动仪式链要素、仪式形成过程、仪式结果,进一步归纳总结内容及文化层面的共创机制,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高校官方“抖音”账号的创作,在内容共创的体系之下,形成机制化内容生产、制作模式,由高校官方和学生共同参与,创作多种格式、模式、主题的内容。其次,高校主体的宣传部门承担内容引导监督作用,延伸出相关机制和规章制度,他们也会以官方口吻加入到学生创作的“群聊”之中,形成内容互动、传播机制。在这三个机制的作用下,所有的短视频内容、评论内容、留言、弹幕、相关视频,也都成为高校“抖音”内容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内容的共创和二次创作,构成文化价值的共创和文化符号的梳理。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CJWSZ22-18)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