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分众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实践探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能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同时存在一定困难亟待突破。基于分众化视阈,分析大数据方法的应用理念并透视应用困境,阐明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设计与实践策略,对于助力实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加强、改进与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飞跃式发展,同时传统的工作思路与路径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大数据(Big Data)这一量化新支撑要与工作传统优势有机融合,切实提高思想引导的主动性、精准性、实效性,以更好助力人才培养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一、分众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理念
恩格斯认为,理论嬗变与实践方法“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当前各高校普遍尝试引入大数据方法,但多集中于行政工作、专项任务或专门领域。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与受众特点,须在设计与应用大数据平台和方案时坚持分众化,将协同理念、共享理念与安全理念一以贯之。
1.协同理念
协同是提升大数据应用效能的前提。以整体观及其方法论为基石进行顶层设计、顶格推动,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路覆盖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部门,明晰权责、联动统筹、主体共商,为思政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落实和优化拓展打下坚实基础。
2.共享理念
共享是提升大数据应用效能的关键。建立横向与纵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思政大数据立体共享模式,增强数据量级能级,满足思政大数据共享的量化和质变准备的要求。破除原有工作思维与惯性,简化繁冗重复的数据调度以加强业务协同,同时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的分众化和受众数据肖像刻画的去中心化。
3.安全理念
安全是提升大数据应用效能的保障。在数据信息保密、肖像刻画逻辑、数据调用权限、人工操作规程、数据参与边界、数据应用监督等维度进行全方位和高水准的设计完善,切实做好数据安全保障与伦理秩序维护。
二、分众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困境透视
1.思维壁垒和工作惯性强大
教育者长年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已成为惯性甚至壁垒,对于信息上网和思政大数据应用的顾虑较多,适应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部门运用大数据的能动性不强,理解与配合度较为薄弱。
2.数据安全隐患与调用失范
当前很多高校大数据管理的规定办法缺乏或不完备,对于信息挖掘和传递的边界定位模糊不清,部分现有平台的后台管理端口权限不设限制,学生个人信息和工作文件散落各处,部分涉敏涉密和学生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较大。
3.大数据抓取逻辑尺度不清
网络信息时代出现高量级的数据,如果抓取和过滤的理性指令的尺度不清,人工筛选和导入的标准不一,极易导致数据垃圾的指数级产生和泛滥,也难以发现大量数据中映射的非线性关联,无法有效助力思政工作的供给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要相匹配。
4.“外联内堵”数据不融通
部分大数据应用模式的建设存在重外轻里、外联内堵的问题,云端数据不跑路、不共享。因工作需要,校内不同部门在负责领域内建立多个相互独立的平台,平台建构质量差,思政工作者使用效率低下,信息碎片化难见改观。
5.分众化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当前大数据可视呈现的受众对象写照维度单一、领域狭窄,仍以教育者现实了解为主,缩小教育受众与主体信息差的作用不大。由于工作力量分成有限,以信息对称为基础的分众化教育成效不显著。
三、分众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设计与实践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378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提出具有良好作用力、持久力、生命力的实践方案,构造能够高效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模式。
1.明晰权责关系与建构管理模式
要统一进行整体大数据应用的管理模式搭建,细化工作权限、职责和属性。由学校及以上层级统筹推动,学生主管部门牵头,信息网络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党团工作及教务、招生就业、资助心理、财务、生活服务、安全保卫等部门与各学院(含学部、实验室、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参与共建,避免条块切割与权责真空。只有思政大数据主体长期深度参与、共建共用共享,才能切实提升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效力和水平。
2.打造善用大数据的思政人才队伍
想要让大数据真正在工作中发挥出效能,关键在教育主体,关键在人。这意味着教育者们既要有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厚家底”,又兼备较高的管理、分析、应用大数据的能力,因而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擅长利用大数据的思政工作者。在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浪潮中,要提高教育者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推动其意识观念朝着乐于接受大数据融入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转变,善用大数据检验工作成效并为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破题。
3.健全制度设计与数据安全保障
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上位法和有关规定,应当具备高水平长期利用的制度保障和信息处理能力及其架构,结合校情订立涵盖数据导入、采集范围、信息筛选逻辑、数据肖像刻画、信息保密、使用者权限预设、人工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目标成效检验考核等一系列具备强可操作性的运行规章。尤其是针对部分工作中和学生个人的涉敏涉密信息,需严格划定信息上网的最大范围。
在进行模式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六点,一是完成内部现有数据平台的整合,二是做好硬件软件配套、把关第三方服务,三是完善面向学生登入的端口,四是衔接来源于校外公共部门的数据接入,五是嵌入个人或集体不良趋向的监控预警模块,六是做好数据可视化的美学呈现。
4.完善分众化一体化应用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3]377
做好教育受众的分众化数据肖像刻画是加强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意图。在系统预置的数据归集方案和多元分析的基础之上,教育者也要做好信息上传前的自然沉淀和主动遴选,以期去伪存真,提高效度。
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得出个体需求,在过程中规避“数字鸿沟”“信息茧房”,既可帮助教育者因材施教,对受众的痛点、难点、堵点精准施策;又能面向应届学生导出“个人简历”,为其呈现出接轨社会继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量化量表;亦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资源、工作任务、校园活动、就业信息等的分类投放和信息推送。
分众化不单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考量,也应当服务于教育主体。根据信息呈现和动态反馈修正培养方法,为未来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提供明确指引;同时,为思政工作者设立学生工作案例、教育教学资源等共享检索数据库,帮助其自身发展和优化工作。
虚实场域的高效联通仍然紧紧扎根于现实环境,教育内容和信息来源要继续更好在线下这一主阵地发挥作用。要洞悉学生个人及学生群体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和内生力量,永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9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夏风云(1981—),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周志平(199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沈阳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与路径”(项目编号:SDSZ-2023-033)的成果。
【专题】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