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国雨龙
  
科创媒体号
2023年8期
佳木斯大学 154000

摘要:“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精神开端,为中国共产党后续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给出了行动指南与精神引领,不仅在我党思想发展史中呈现出突出的历史地位,同时其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党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其思想发展的水平与我党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红船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融合,有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正确的文化根基与形成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从“红船精神”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作为研究起点,探究了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从而提出了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红船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红船精神”产生于1921年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其蕴含着第一批共产党人在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革命中体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的科学内涵,不仅在中华民族独立革命历史中写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同时也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新时代“红船精神”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

(一)“红船精神”的历史渊源

1921年7月30日上午,中共"一大"第六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住宅里秘密举行,就在会议刚刚开始几分种,一个陌生面孔突然闯入会场,以找人走错地方为由又迅速离开。与会代表陈潭秋、刘仁静等同志,凭借警觉判断来者一定是巡捕局的特务分子,要求立刻中断会议马上转移。于是参会代表迅速分头撤离。而就在代表们刚刚离开会场几分钟之后,法租界的巡捕局的几人号就围将过来,这次,代表们又幸运地躲过了一场劫难。8月2日上午,与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张国焘等人由李达夫人王会悟作向导,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到了嘉兴。后来根据王会悟同志的回忆,代表们来到嘉兴南湖,以游湖为名,租了一条大船,让船夫把船停泊在离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僻静的水域,来回荡漾。上午11点左右,“一大”南湖会议继续进行,直到傍晚6时闭会。他们就在这条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并且选举产生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全国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面对满天的腥风血雨,会议闭幕时与会代表们轻声呼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世界劳工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党万岁!一湖烟雨无声,有幸见证阴霾中“开天辟地大事变”。

嘉兴南湖上的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他指出:“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源渊源。

(二)“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关于“红船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刻探讨,并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对于“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了首次、系统地探析,这也是我党在新时代首次对于“红船精神”内涵的系统论述。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1、内涵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1921年7月,嘉兴的红船上我党“一大”的代表带着全国共产党员的嘱托和意义,在南湖红船的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同时对当前实际工作的形成了决议,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同时也为我党的革命工作指明了方向,“红船精神”给中国革命点燃了星星之火,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之后的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广大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也成了领导中国并将长期执政下去的政党。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内涵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党的一大能够顺利召开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具有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后又由于敌人的阻挠,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缔造的使命,使命的缔造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以革命理想做“帆”,以革命信念做“舵”,以奋斗做“橹”,才能到达革命胜利的彼岸。革命的果实是珍贵的,十三代表中只有两位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能够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王尽美因病逝世,陈潭秋、邓恩铭和何叔衡英勇牺牲,包惠僧、刘仁静在国民党任职,张国焘、周佛海和陈公博判党投敌,李达于1923年脱党,后又加入党组织,李汉俊被军阀杀害。十三位人大代表的命运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非常艰辛、困难,为什么面对同样艰难、困苦的革命形势,有些共产党员可以为了党的事业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有些则背叛党组织成为汉奸。这样鲜明的对比,正是由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正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红船精神是用革命理想来铸造的,用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去延续。

3、内涵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的见证,正是在这条小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党纲》诞生了。党纲文件的第一条清楚地说明了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地说明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段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段,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党纲的条目共有十五条,简洁、精炼的语言勾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虽然只有2名中共一大代表最终站在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看到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日子。但是还有很多中共一大代表没能有个这个机会,但他们依然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支持他们的正是对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红船精神”中体现的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一批批共产党人的初心,才使得我们的党能够在艰苦、恶劣的革命斗争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独立、富强的精神之源。

二、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当前的时代,社会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价值观念也趋向多样化的态势。作为中国梦的未来实践者——大学生群体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正在受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嘉兴南湖,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党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6]“红船精神”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强化大学生革命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品格的锤练

坚定、正确的政治品格是每一个“中国梦”未来缔造者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大学生群体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我们的党以博大的胸怀向世界张开了怀抱,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非常密切,多元的文化、思想在一起交流与碰撞,生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他们享受着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乃至生命换来的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高度发展、政治环境公开和谐、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社会带来的幸福生活,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品格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红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红船精神”中革命先烈体现的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对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品格的有力锤练。

(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

未来时代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能永久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红船精神”中蕴含的首创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未来力量的主要培养基地,也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开拓意识的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红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高校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并且指明了方向,同时“红船精神”里革命先辈的革命创举,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开拓思维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三)有利于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

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新一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忠于祖国、报效社会与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意识,为中华富强、祖国昌盛奉献自身的光和热,这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社会与祖国也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抓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融“红船精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奉献精神和意识的认同感,了解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于国家理想保持一致。通过老一辈革命家的先进事迹,感染并且带动大学生群体对于“在个人利益与社国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思想的认同,从而实现大学生奉献意识的增强。

(四)有利于大学党团建设工作的促进

将“红船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大学党团建设工作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丰富了大学党团建设工作的内容,并且有利于党团建设工作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大学党团建设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二,“红船精神”不仅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思想,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生动且具说服力的事例,提高了党团建设工作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更利于大学生接纳和认同,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的党团建设工作之中。

三、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扎实思政课堂,做好“红船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融合工作

“红船精神”所包含的思想精神深厚,以单元为单位将“红船精神”所包括思想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深入融合,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红船精神”中所包含的许多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使原本逻辑性较强、思想性深厚、不容易理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吸引力。其二,“红船精神”的深度融合,易于使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思想上产生共鸣,学习的主动性与主观性得到加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教学活动,组织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宣讲与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一,思想宣讲。首先,主要组织大学生以进行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宣讲活动,大学生在宣讲的过程之中,对于“红船精神”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其次,育人的过程也是育己的过程,大学生宣讲的过程不仅是在传播“红船精神”,也是在学习“红船精神”,这种育己的过程将更加深刻。

(三)用好信息手段,办好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手机APP软件

信息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是每个大学生每天生活的标配,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样东西占据了大学生业余生活中80%的时间,抓住这一重要的平台,办好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站和手机APP软件,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将更加便利,更加高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宁倩,许静波.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路径选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1).

[2]齐雯雯.红船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创新融合[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1).

[3]刘丽娟,许静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

[4]南大伟,裴晓涛.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

[5]戴显红.“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

[6]艾兵有,谭劲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重视红船精神的教育与宣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

[7]何妍,刘芳霞.新时代下“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01).

[8]张守连,肖建杰.“红船精神”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

[9]张守连,肖建杰.新时代红船精神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04).

[10]唐莉,李茹月.“红船精神”融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4(06).

[11]李海凤.“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

[12]陈松友,王楠.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

[13]彭世杰.红船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内在逻辑、历史语境和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04).

[14]周钰.“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

[15]彭冰冰.“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

作者简介:国雨龙(1995-),男,黑龙江友谊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2022年度佳木斯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2215337007314176655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