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两弹一星”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研究
摘要:“两弹一星”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指路明灯。在明晰“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把握“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关系基础上,明确高校育人方向,探寻“两弹一星”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路径,激发和鼓励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用科学知识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奋斗精神
一个时代孕育一种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批仁人志士在20世纪50年代,克服艰难险阻,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在各种条件极其艰苦、没有技术支持的状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全力支持下,在祖国的西部点燃了强国之火,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用青春的亮丽底色,书写新时代的奋斗之路。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两弹一星”是指我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自立自强,独立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世界壮举;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标志,显示了我国攻克尖端科技难关的伟大创造力。江泽民同志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祖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艰难环境,众多有志之士,放弃了国外各种优越的条件诱惑,克服各种阻力,毅然决然回到了没有科研基础的祖国,他们跨越山海、隐姓埋名、废寝忘食、舍小家为大家,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复兴祖国。这种精神凝聚着科学家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他们将一生追求与祖国需要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用中国科学家的自立自强挺起民族的脊梁,用科技创新成果托举起民族的希望。新时代,要赋予“两弹一星”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在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两弹一星”精神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激发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为我国高新科技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大学生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使报效祖国成为各类人才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3]青年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崇高追求和优秀品质,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荣业绩。高校要引导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
在当今各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尤为重要。随着“佛系”、“躺平”等热词和疫情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社会现实,常常表现出悲观的情绪,面对挑战的精气神不足,缺乏奋斗的意识和精神。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埋头苦干,不畏难、不气馁,无论是“嫦娥”奔向月球,“天问”着陆火星,“东风”捍卫和平,“北斗”导航全球……每一项成就都镌刻着“两弹一星”的精神,每一道足迹都传承着“两弹一星”的力量。这些辉煌的成就证明了我国航天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刷新纪录,谱写了建立、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党和人民的血脉之中,影响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增强青年大学生勇于开拓新领域的本领,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三、“两弹一星”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当代意义
“两弹一星”精神是无数科学家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自立自强,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奋勇直前,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下,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开启了中国人的“强国梦”。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了奇迹,从此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能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两弹一星”精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奋斗的重要意义。当年奔赴西北的“两弹一星”奋斗者中的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以爱国、奉献、奋斗、攀登为关键词书写了最美的青春华章。“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中国力量,传递着中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力量之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要充分利用“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红色文化底蕴,涵育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面向青年大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完善红色教育主阵地,把青年凝聚在党的光辉旗帜之下。青年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具有建设国家的能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大学生应当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担当时代大任,脚踏实地,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国家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不畏困难,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因此,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四、“两弹一星”精神与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之间的关系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事迹。“两弹一星”精神涵育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促进“两弹一星”精神的的传承。首先,其内在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批爱国志士和科研工作者不惧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狂风沙尘,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在无任何科研基础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两弹一星”的巨大的成功。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其次,二者的核心要义是相通的。“两弹一星”精神大部分是学成归国的优秀学子为了报效祖国、振兴民族,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精诚合作、大力协同,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自立自强,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开创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回信中说到:“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4]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敢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建功新时代,开创新事业,就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不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最后,二者的功能相辅相成。这两种精神都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意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就业和创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时代使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五、“两弹一星”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
“两弹一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要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教育,培育新时代的奋斗精神。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殷切嘱托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获取动力,培育和增强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使青年大学生坚定政治理想,凝聚奋斗共识,坚定奋斗信念,涵育奋斗情怀,用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精神。
(一)高校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明确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方向
1.充分利用大思政课讲好“两弹一星”科学家前辈的故事,明确奋斗方向。大思政课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抓手。大思政课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高校师资资源,思政课教师、党员领导干部、辅导员、思政骨干、团委、学工处等部门都可以成“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的讲述者。将“两弹一星”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告诉青年大学生这些前辈在没有部队编号,无名无姓,没有邮政编码,看不见硝烟也听不见枪声炮响,他们却时刻在战斗。他们觉得无尚光荣的就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的奖励。这是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爱国之情,为了祖国不懈奋斗的青春梦想,也是那一代青年的奋斗方向。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力量。
2.抓好高校思政类课程,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专题嵌入课程,坚定奋斗信念。在高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中要专门嵌入“两弹一星”精神专题,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立体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两弹一星”的功勋们。使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汇聚成一副副生动鲜活的教材,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志。例如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献身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的事迹和精神,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三强说:“我们当年背井离乡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彭桓武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些伟大的人物的壮举,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都是青年大学生的榜样和力量。
3.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红色基因,形成特色系列课程,引导奋斗航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部斗争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在经济落后、人才奇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环境恶劣,资金和设备匮乏的极端困难情形下,步履维艰的开启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志气,书写在茫茫戈壁滩上的成就,见证了在国家最难,国际形势最严峻的状况下,党和人民不惜一切,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中,就可以把“两弹一星”精神梳理成纵向的历史画面,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使青年大学生真切、实在的感受到中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历程,从无到有是一批批爱国志士不懈奋斗,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结果,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青年大学生要立鸿鹄志,担时代使命。
(二)高校增强“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氛围,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1.高校积极建设“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两弹一星”精神是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举全国之力,完成一项伟大事业。高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在理论教学中生动全面的讲述“两弹一星”的英雄事迹和故事,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建国初期的历史,在实践上还需要建立“两弹一星”教育基地。使青年大学生从课堂走进档案馆、博物馆、“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基地,通过文字、实物、事件再现理论,使青年大学生树立奋斗意识,勇于奋斗、乐于奋斗、能够奋斗,到基层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丰富“两弹一星”精神第二课堂活动。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组织各种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高校要培养好大学生骨干,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骨干,让同辈传递好“两弹一星”精神,讲好红色经典故事,在第二课堂上掌握好话语权,用身边的人讲述“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用榜样的力量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3.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孕育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将“两弹一星”精神闪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利用好校园广播,设计好校园标语,让学生听得见看得到,耳濡目染,知行合一,用浓厚的校园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4.高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各行其职,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团委开展专门的“两弹一星”精神系列活动,例如“两弹一星”精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相关人物为主题的话剧、舞剧、唱红歌比赛等;学生工作处组织召开“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班会、组织专门的讲座、学生会还可以组织让大学生思政骨干到各学院进行优秀事迹巡回演讲;就业指导中心可进行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就业创业项目,将理论付诸实践,支持大学生干事创业;党委宣传部可展开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系列征文活动,根据不同年级有针对性的制定主题,使青年大学生进校有目标,毕业有追求,持之以恒地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意识。
(三)高校要发挥合力,厚植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情怀
丰富“两弹一星”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内容,要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资源。社会要创造青年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条件,增强青年大学生奋斗的热情,厚植大学生的奋斗情怀。
1.在人工智能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氛围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增强奋斗信念,觉醒奋斗意识,孕育奋斗情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年,支持青年,凝聚各方力量,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厚植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情怀。
2.高校要自主发力,完善自身制度建设,积极参与思政课程改革和建设,把握培养时代新人的核心要义,增强育人本领,紧扣时代主题,管理好教师,引导好学生,使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埋下为中国梦奋斗的种子。
3.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细胞,是青年大学生最容易受影响的地方。家长要以身作则,将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家规家训、优良家风一同凝聚成奋斗情怀,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的教育中多鼓励、多引导,使青年从小养成敢于拼搏,不畏艰险,永不放弃的精神。
(四)高校要抓好网络思政教育,用好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要利用网络和自媒体等多种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根据学生特点和自身实际抓好网络思政教育,把“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红色资源文化凝练成短视频,组合成系列专题,让学生不仅在线下听老师讲,而且能在线上自学,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把握好网络教育的政治方向,把“两弹一星”精神讲清,把道理讲透,让奋斗精神贯穿始终,使青年大学生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
“两弹一星”精神是一道强光,照亮了50年代,照耀着后辈。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靠青年大学生的团结奋斗,需要青年大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坚定奋斗信念,厚植奋斗情怀,凝聚奋斗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9-18(01).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22-05-10(01).
[4]习近平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为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N].人民日报,2022-05-02(0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22-05-10(01).
作者简介:金海霞,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海 西宁 邮编:810016
基金项目: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科研项目(LDYX23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