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寂静的春天》生态伦理观中的危机意识解读
摘要: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环保发展史上一部举足轻重的环保主义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着眼于阐述与思考解决当时的农业化学药剂污染危机问题,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书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启示了美国环保主义运动的发展。本文从《寂静的春天》创作背景出发,结合主要文本内容分析,对该书所体现的敬畏生命、非人类中心、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以及该生态伦理观下的危机意识进行探究和解读,为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寂静的春天》;生态伦理观;危机意识
一、《寂静的春天》背景与内容概述
1.DDT与蕾切尔·卡逊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是东西方“冷战”的重要时期,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成了东西方两大势力阵营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二战结束,美国工业迅速发展,一跃而成超级大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高出口水平成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繁荣的一大重要表现。美国政府通过提供出口产品补贴等方式刺激出口,加快优势产品出口步伐。木材和粮食是美国出口的重要优势产品,大量伐木、广泛种植粮食成为农业领域重要经济活动。在粮食作物生产中,为抵挡虫害,一种明星产品——DDT杀虫剂脱颖而出,成为农业宠儿。
DDT,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最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奥地利化学家奥斯玛·齐德勒合成。1939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活性,DDT开始被广泛用作杀虫剂。二战时期,DDT因其能够杀死苍蝇、蚊子、虱子等传染病原,有效控制疟疾、霍乱等传染病肆虐,受到政府和民间进一步重视,其推广者保罗·米勒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复苏,DDT在农业生产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1945年,DDT被准许在美国民间市场自由出售。
1958年,从美国联邦政府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辞职后的蕾切尔·卡逊收到了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一封信,好友在信中诉说了自己在后院饲养的野鸟都死亡了的现象。而此前飞机曾在朋友家居附近喷洒过杀虫剂。彼时蕾切尔·卡逊正在考虑写作人与生态关系的书,收到信后她决定收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并以此给世人警示,《寂静的春天》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2.《寂静的春天》内容概述
《寂静的春天》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十七个章节,按照每章节的具体内容可以大致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明天的寓言”,这一章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作者通过对虚设的美国小镇由万物生机勃发到因不明原因导致鸟儿病死、禽畜倒地、草木凋零的前后进行对比转变描写,并将虚拟小镇的情况推至现实,指出在美国有无数个小镇面临这样的问题,进而提出本书的主题之问:“是什么东西导致了城镇的春天沉寂?”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十章的内容,这九章紧接第一章最后的设问,提出化学药品是导致种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并从地表水、土壤、植物、昆虫、鸟类、禽畜等受到的影响详细阐述化学药品的危害和作用机制。第三部分为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的内容,这一部分从第十一章开始紧承上部分针对如何摆脱化学药品的污染影响提出设问,之后的几章内容则围绕该问题,从分析药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停止使用该类化学药品、生物防治虫害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二、《寂静的春天》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危机意识
1、《寂静的春天》的生态伦理观内涵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观集中体现在敬畏生命、非人类中心和整体主义三个方面,是实践结合理论的有效运用。以下结合《寂静的春天》相关文本,阐述蕾切尔·卡逊的生态伦理观。
1.1敬畏生命
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生态伦理观内涵中体现的“敬畏生命”主要可分为两个层次内容。首先,就生命本身来说,生命是可贵的,值得敬畏的,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的生命,也指包括动物、植物等构成生态系统的所有生命。作者于开篇第一章“明天的寓言”中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丽和谐的美国小镇景象,而构成这幅景象的,包含枫树、白桦、月桂、浆果等各类花草树木,包含狐狸、乌鸦、蜜蜂、河鱼等各类鸟兽虫鱼,生态中的植物、动物被不吝笔墨地一一编入画面。其次,生命既然是可贵的,就应珍惜生命,不应无故伤害生命。人类利用化学药品毒杀害虫最终也使得其他动植物受到牵连,甚至影响人类自己的健康。对于害虫,应采用自然的方法,如生物防治来解决。
1.2非人类中心
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并非处于中心地位。在本书开篇的虚拟美国小镇描写中,前期美丽和谐的小镇由动植物以及秀丽的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这幅美丽图景发生在人类到来之前。对于人类的描写从中间部分,即小镇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开始写起,不明原因导致小镇衰败,不仅是人类受到影响,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自然环境中其他动植物的遭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曾构成美丽和谐自然环境的万物的怜惜之情。在本书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作者用了接近一半的体量描述人类滥用化学药品对生态自然造成的危害,从水资源及其中的鱼虾,到土壤及其中的细菌、真菌、螨类,再到植物以及栖息其中的动物,以及天空中的飞鸟,等等。在描述化学药品造成的危害时,作者将人类与其他生物放在同等位置,分开论述,以平等的视角审视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中的位置和作用。
1.3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体现也可分为两层次。第一层次强调各类生物共同组成完整生态,每个组成者都在生态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生态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第二部分的描写中,作者将整体生态系统解构,各章节以不同生态体系为描写对象,分别从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森林、天空等生态环境出发,对该环境及处于该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的生态价值以及遭受污染、破坏的后果进行详细阐述。整体主义的第二层次内涵则从生态中各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强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在第八章“再也没有鸟儿歌唱”中,生态各组成者之间的连锁反应体现明显:喷洒过化学药剂的土壤产生毒性,导致生存在其中的昆虫受害,受害的昆虫被鸟类捕食,影响鸟类的生殖能力。
2.生态伦理观中的危机意识分析
《寂静的春天》中生态伦理观中的危机意识是基于生态伦理观对生态研究阐述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实证研究等,从问题解决视角提出的认识见解,其中包括重视生态作用、利用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维持生态平衡、认识生态变化规律等,在环保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忽视生态重要作用的人类活动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人类对潜在威胁的认知十分有限,专注于生产发展和资源的获取,大量研究人员、科学专家投身于新技术的研究中,试图通过人的手段去解决发展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和专家急功近利,只看到化学药物的高效便捷,忽视化学药物的长远影响,只关注于解决眼前的小问题,而毫不关心问题背后的整体因素,忽视了单一人类手段干扰自然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人类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也是生态体系一个平等的组成部分,人类自身施加于生态的不良影响最终会通过各生态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反噬到人类自己。要解决生态问题,首先就要改变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定位,重视生态稳定的重要性,普及生态理念,用敬畏生命、敬畏生态的心态面对自然。政府和专家不应隐瞒现实,不应欺骗民众,确保民众在生态事件中的知情权利。
2.2生物防治是解决虫害的有效途径
人类利用DDT等化学药剂处理虫害问题的方式对自然生态、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事实证明,DDT等化学药剂不应被应用在虫害的解决上,人类应该寻找不影响自然生态的解决方法。对待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害虫,在探寻解决之法时应兼顾除虫与地球生态稳定,最好的方法是既不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又有效解决虫害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验、求索。当前,与生态自然和平共存的虫害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法,即以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生物防治法早在之前便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却遭到了主流思想的质疑和打击,这充分显示了大部分人类在处理自然问题时的傲慢,这种傲慢姿态应该及时抛弃。在选择、研究生物防治法时,可考虑雄性不孕症、天敌、毒蛾引诱剂、微生物杀虫剂等思路和解决手段进行实践研究。
2.3防止物种入侵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DDT等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毒素侵入自然生态系统,对其中的各类生物乃至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造成生态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然而,并非只有化学药剂等毒性污染物会造成生态失衡。从虫害产生的原因来看,人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大规模单一化的农作物种植首先打破了自然生态中的平衡格局,导致区域内的生物相互制衡作用失效,针对农作物的害虫大量繁殖。而植物的进口也是昆虫种类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害虫问题本身来看,其根本在于害虫数量过多不受控,打破了应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生态平衡维护中,通过多种手段防止天然或人为的物种入侵是有效的维护方式。
2.4化学药剂解决虫害将陷入昆虫抗药性增强的恶性循环
在第十六章“崩溃声隆隆”的描写中,作者借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结合大量抗药性昆虫的研究资料和实践观察,对DDT等化学药剂不能一劳永逸解决虫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阐述。过于依赖DDT等化学药剂解决虫害问题,将导致害虫在化学药剂对抗的过程中不断演化,产生具有更强壮体质以至于能够抵抗化学药剂杀害的下一代。为了对付更加生命力更加强硬,也即抗药性更强的害虫,就需要研究药性更厉害、威力更猛的化学药剂,而这种化学药剂又会促进害虫不断增强抗药性。为了对付新一代害虫,化学药剂的改进研究又提上日程……如此,将陷入恶心循环。害虫经过不断演化、遗传,最终会保留抗药性更强的群体,淘汰抗药性弱的群体。因此,化学药剂并不能完全解决虫害,支持化学药剂、过度相信化学药剂的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藐视自然变化规律,缺乏了科学研究最需要的谦虚谨慎品质。
三、《寂静的春天》生态伦理观与危机意识的影响分析
1.促进了生态理念的普及
《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出版不久便饱受争议。书中关于常用化学药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的言论,受到了美国政府相关利益集团,如生产与经济部门、化工生产企业,以及化学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抨击。但书中内容结合生活观察和实践研究,关系民众生活和生命健康,向民众普及了生态理念,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环保活动。环保成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一些企业也开始行动起来,通过参与各类公益环保活动努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随着该书在世界各地的出版、传播,各地环保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关于环保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辩证关系得到各国有关学者、机构的关注和研究。
2.为环保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是美国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起始点,为美国环保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此前的生态思想研究不同的是,《寂静的春天》以当时严重的农业化学药剂污染问题及其解决为主要内容,开篇直接提出问题,并结合处于当时时代前沿的生态思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向。《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后,遭受化学药剂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之苦的民众纷纷开始通过抗议的方式拒绝化学药剂的滥用,并开始组织大大小小的环保运动。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类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并不断发展。当前著名的环保组织有美国环保协会、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塞拉俱乐部等。在民众的压力下,美国政府开始做出回应。1970年,美国成立环境保护总署,负责制定环境政策和处理环境问题。
3.推进了环境保护立法进程
环保事关公民切身利益。《寂静的春天》中对DDT为代表的各类化学药剂的危害的阐述和消极评价激起了美国社会各方利益团体的对抗,民众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环境,对化学药品生产企业、政府部门提出了批评和质疑。最终,美国政府于1972年出台了禁止使用农药DDT的法令。《寂静的春天》对环保立法的间接、直接影响巨大,在出版后的六七十年代,尤其是七十年代,美国环保立法进程加速。1970年,尼克松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正式签署为法律。此后,美国政府相继通过了《清洁水法》、《农药控制法》、《濒危物种保护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等诸多环保法案。
四、结语
作为环保主义的重要著作,《寂静的春天》在当时取得的巨大成功是蕾切尔·卡逊等思想家投身生态思想理念研究的结果,也是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现实与思想呼应、相互促进的结果。在这本著作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人类在与自然共存共生方向经历了不断的努力和尝试,但生存环境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思想,仍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薛城.1939年至1972年美国氯化烃杀虫剂技术的社会塑形——社会群体对技术发展的影响[D].北京大学,2005.
[3]高冠楠.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刘玲利.经济发展之生态回归——评《寂静的春天》[J].清华法治论衡,2010(1):410-419.
[5]倪方.断裂与和谐——评《寂静的春天》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文学成就[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