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问题与展望
摘要:文章对国内公示语翻译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总结出了广泛认可的公示语定义和分类、语言特点、翻译原则、翻译理论。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展望了公示语翻译及研究的发展前景,为公示语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思考,有助于推进今后的公示语翻译研究进程。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1 引言
在我国学术界,公示语翻译研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国内就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用“公示语”这个名称。(李增垠, 2013: 237)。相关研究虽由来已久,但其概念和体系仍不够清晰。严格来说,我国公示语翻译有规模、有组织、比较正式的研究应该从 2005 年北京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的召开算起(杨永和, 2009: 104-108)。
公示语的应用广度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水平,而翻译是否规范体现了其综合素质。因此,公示语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翻译质量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至关重要。(黄友义, 2005: 31)文章旨在对我国过去公示语翻译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为今后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2 公示语翻译研究概况
21世纪以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标识中国网等网站开辟了专栏讨论公示语翻译问题,这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公示语翻译己成为中国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用“公示语”、“标识语”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公示语翻译的相关文章已有三千余篇。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2.1公示语的定义及分类
公示语与标识语、标语、标示语、标志语、牌示语、警示语等共生共用,这种现象目前仍然存在公示语的定义也基本处于一种较游移的状态(杨永和, 2009:104-108)。从《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翻译类核心期刊的检索情况来看,公示语一词使用更加频繁,逐渐趋于统一。我国公示语研究专家杨全红认为英文 public signs的汉语译名比较混乱,有公示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标记语等。它是一种在公共场所常见的特殊文体,或用简明易解的图示,或用寥寥文字抑或文宇与图示共用,对受众提出某个要求或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丁衡祁认为公示语是一种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标识、标语、指示牌、提示语、公告等。罗选民、黎士旺认为公示语是在公共场所展示给公众看的文字,包括路标、告示广告、旅游指南、社会宣传等。戴宗显、吕和发给出的定义较为全面: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显示、指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公示语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国外一般把公示语分成四大类,即提示性、指示性、告示性、警告性。国内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加入了劝导性、宣传性等内容(牛新生, 2008:90)还有人从信息状态区分了静态公示语和动态公示语,并提出了新功能性特点公示语生态环保公示语的概念。卞正东将标示语分为四类,即:标牌类标示语、标识类标示语、说明类标示语和口号类标示语。
2.2 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
《现代实用英语例解》指出了英语公示语的五大特征,即惯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字数少;语言精练,常用名词,动词或名词短语;常用祈使句;有时采用十分正式的文体(胡文仲, 1987:1)也有学者详细地总结出了英语公示语的十大语言风格,即名词的大量使用;动词、动名词的使用;词组、短语的使用;缩略语的运用;严格禁用生僻词汇;文字与图形标志共用;现在时态的运用;祈使句的使用;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简洁语汇、精确措辞(戴宗显、吕和发, 2005:40-41)。丁衡祁认为英语公示语的五个语言特点为 Concise(简洁),Consistent(统一),Conspicuous(醒目),Gonventional(规范),Convenient(方便)。综上所述,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文体一致。贺学耕认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应该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和功能意义,辦别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并尊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正确的译文。牛新生指出翻译公示语时应考虑到公示语的感召功能,以读者为中心,交际效果为目的,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问的互动。其具体的翻译方法有借译、仿译和创译。
探究公示语翻译应该遵循何种原则、采取何种方法,是一个具深远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关于公示语的翻译原则,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悉“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郭建中指出,在翻译街道名称时应全部用汉语拼音,即遵循“单一罗马化”的原则。陈建华根据标志用语的逐字翻译和译文繁杂的两大缺陷,提出了“准确、规范、简练”的翻译原则。张美芳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的文本类型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澳门公共牌示语的文本类型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其交际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三种文本类型,建议以文本的主要交际功能决定翻译策略。皮德敏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公示语,提出应该采用与文本功能相适应的翻译原则。她提出功能原则会受到原文作者创造文本目的的制约,因此译者还应该同时考虑语境对公示语文木的制约作用。
2.3 公示语翻译的理论导向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相关理论对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语境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等方面展开。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功能、交际情景、接受者、交际媒介等因素,强调译文应该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翻译方法。德国学者赖斯 (Reiss)根据卡尔 ·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文本分为注重内容或信息、注重语言形式以及注重对读者的影响等三种类型,认为文本可以按照语言功能进行分类,文本类型决定翻译策略。以文本类型学为依据,张美芳、牛新生、贺学耘等都认同文本类型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将功能翻译的文本类型论作为公示语翻译的理论指导。王宁武等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出发点,探讨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法则。韦忠生对公示语的文本类型进行分析,并将这两种理论相结合,提出公示语主要分为具有信息或指称功能的公示语。具有呼唤或诉求功能的公示语和具有表情功能的公示语。贺学耘以彼得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强调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应该放在第一位,建议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汉语公示语。黄田以语境理论为框架,认为在公示语翻译中,译者与读者应根据不同的话语语境选择恰当的角色关系。从现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看,功能翻译理论为公示语翻译的主要理论导向。
3 公示语研究问题与展望
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公示语的翻译失误、错误分类、规范公示语的探讨等。新世纪涌现出不少公示语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大多侧重对某一地区的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下文笔者将就部分专家学者的纠错研究进行回顾。万正方等人对上海徐家汇商业区和淮海路的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了调查,剖析了现存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王银泉、陈新仁指出了我国城市公示语翻译中的缺陷,重点分析了南京地铁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翻译,对所到之处的公示语翻译错误进行了批评指正。戴宗显、吕和发结合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伦敦,多方位探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其研究成果可供国内研究借鉴。罗选民、黎土旺总结了北京的语言环境,提出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和整顿已日益成为翻译界一个严峻的课题。牛新生以宁波公示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量翻译错例,提出了借译、仿译和创译的翻译方法。新世纪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大城市和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的批评指正有益于公示语翻译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20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多以分析翻译错误为焦点,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则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为,公示语翻译专家学者以某一翻译原则为指导,在以国内翻译理论为理论导向探讨公示语翻译的同时还借鉴国外理论。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对公示语翻译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多数研究都在探讨翻译错误问题和公示语翻译规范化问题,研究成果局限于对翻译实例的探讨和总结。译者应深化公示语翻译方法论的研究,使之形成一套方法论体系,这是对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发展的新展望。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尝试以不同的翻译理论框架来分析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但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不成熟,有些观点还有待在实践中考证。因此,公示语翻译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将公示语翻译与相关学科结合研究。研究者们多从语言学、翻译的角度分析公示语的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提出其翻译原则和方法。然市从跨学科的角度去切入研究较少,公示语翻译研究的空间仍待进一步拓展。公示语翻译应与其它学科结合研究,如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形象建设、经济建设、认知科学、美学、语境学、语用学、文化学、心理学、生态翻译学等结合,积极有效地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发挥公示语翻译的社会功能。尽管国内译者对公示语存在的问题已有认识,但仍与母语为英语的人感受不同。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接受者信息反馈目前在国内还做得很少,社会对此也不够重视,以后要设法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评佔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并加强中外译者的合作,出台相应的公示语翻译标准,都会对此领域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4 结语
时至今日,我国的公示语翻译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也仍存在不足之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错译、翻译不规范的情况仍有出现,对公示语翻译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都有待加强,应提高社会关注度并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深化公示语翻译的理论研究,规范术语的命名和使用,加强对公示语翻译的重视程度。以促进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发展,提高我国公示语翻译质量,更好地发挥英文公示语对外交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Itd.1988.
[2]Lansky, D. Signspotting[M]. London: Lonely Planet, 2005.
[3]胡文仲.现代实用英语例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李增垠.二十年来的国内公示语英译研究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5]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 2009 (30).
[6]牛新生.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 2008 (03).
[7]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2005 (06).
[8]吕和发,蒋璐,周剑波.公示语翻译语料库的研究与建设[J].当代外语研究,2015(10).
[9]王银泉,张日培.从地方标准到国家标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新里程[J].中国翻译, 2016 (03).
[10]郭聪,钟文.公示语译写规范及质量保障流程探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18 (01).
[11]叶慧君,胡连影.2011-2020年中国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上海翻译, 2021 (05).
[12]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 200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