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提升县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路径与策略:基于量化和质性调查研究分析

肖文 黄华明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3年15期
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韶关 512003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评估县级教研人员的核心素养水平,分析教研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寻求提升教研员队伍队伍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县域级教研员在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教研员专业角色意识模糊,课程改革和研究能力薄弱。针对当前问题,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探寻促进县域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县域教研员;基础教育;专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关键支撑。上海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卓越表现与拥有“一支教育观念先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能力突出的专业保障队伍(即教研员队伍)”密不可分。[]201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优化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的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完善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随着城乡教育公平议题不断深化,教研员在推动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以“县”为基本单位,“县域”具有区域性特征。作为区域教育教学研究者,县区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关系到区域内教育教学的发展,在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教育教学差距额和推进整体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区域内课程改革,提升区域内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有必要深入调查研究县区教研员的专业素养现状和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他们的专业引领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北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县区教研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问卷包括了基本信息、教研员胜任力量表和教研员专业发展需求。其中,教研员胜任力量表将教研员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采用Likert自评五点计分方式,共34题。[]量表的内部信度α=0.97。访谈提纲围绕教研工作日常、教研专业发展、教研教改活动、课程建设等方面,教研员分享自己的过往经验和见解,讨论目前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工作规划和建议。本研究对问卷所得的量化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对访谈所得的内容采用NVivo进行质性数据编码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县域教研员素养水平

如图1所示,县域教研员在组织领导和专业品质维度和全省教研员的水平相近,但是在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方面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低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教研员。

图1.县域教研员胜任力与珠三角、粤东西北的数据对比

(二)专业精神

1.专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经过调研发现,部分教研员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缺乏合理规划。由于这种缺乏清晰认知定位,他们对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感到困惑。虽然教研员大多是从优秀的教师中选拔而来,加入教研队伍后,他们对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感到迷茫,甚至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往往听从领导的安排,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目标,缺乏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反正遇到什么就干什么,是边学边做边想。反正我来的时候没有人给过我什么,我当时也不知道做什么。”(0421DL)“没有真的没有清晰规划,确实是走一步看一步,这个是应该要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或者重心。”(0421ZW)

2.工作推动行政倾向明显

教研员是专业人员,不是行政人员。调研发现,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偏重事务性,专专业理念和专业修养有待加强。“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就是在时间上我不能像其他教研员一样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研工作,基本白天都在忙办公室的事情,这个是我遇到比较大的困难。”(0421QS)“可能整体对教研员这种专业发展的要求、角色的定位不清晰,然后是有很多行政工作的安排,所以就有点乱。”(0421ZW)个别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上情下达,出现教研行政化倾向,在教研员专业角色定位上显示出是一个优秀事务型干部角色,而不是一个专业优秀教研员的角色。

(二)专业知识

1.对学科的育人价值理解不到位

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教研员对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功能理解不到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全体教研员对新课标的出台都十分关注,但是教研员的观念意识问题上还是存在教师的教大于学生的学。不少教研员提及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推进,单元作业设计,强化价值引领,但是几乎没有教研员提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对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的知识比较薄弱。

2.对最新政策理解和把握能力待提升

区教研员在国家省市政策与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在基础教育政策驱动改革不断的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最新政策成为教研员的核心工作和首要任务。访谈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教研员对本学科的国家最新政策背景历史了解不够全面,局限于学习传达所听到的信息,没有对本学科政策出台相关的历史背景做深入的梳理和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专业能力

1.教育研究能力偏弱

县域教研员研究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比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教研员要低。访谈中教研员普遍表示,自己最不擅长的就是课题研究,在问及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经验时,多数研究员无法给出具体的做法,对工作总体情况的阐述中表现出总结归纳提炼能力弱,不能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地概述工作、说明特色和亮点。部分教研员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教学现状,不能科学诊断课堂教学并精准指导,不能专业组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对于区域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发现及推广应用不到位。

2.课程建设能力较弱

教研员的课程建设能力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由问卷部分的结果分析得出,教研员目前最突出的弱项就是课程建设。通过访谈得出的结论显示,部分教研员在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包括确定学科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评估方式等。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参与制定区域性的学科课程方案,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指导跨学科和综合性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工作。“能设计完整的学科课程方案”,从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分值来看,本区总体得分为3.61分,低于粤东西北均值3.93分,珠三角均值4.13。

3.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从访谈结果中得出,教研员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计划,习惯性的按照前任的习惯开展视导为主的教研工作。尤其在教师工作与培训现状方面,不少教研员还停留在以理论为主的培训教师的方式,对“研训一体”理解不到位。目前县域教研员所组织的教研活动多数流于形式,是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并没有结合本区教学实际,切合不同层面教师的真正需求,把教研、科研、培训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本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专业环境

1.制度不够健全

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目前调查结果显示,教研员制度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选拔任用机制不明确、职责权责界定不清、培训发展机制薄弱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首先,教研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无法保证选出的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其次,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发展机制不健全,包括晋升和晋级机制。根据调查,教研员是从各个学校抽调而来的,他们的职称仍挂在原学校,由于主管部门未为他们制定任何管理制度和评估反馈机制,教研员可能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缺乏系统培训

尽管该县区组织了一些有关教研员的线上线下培训,但是培训不够系统,针对性差,因而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研员素养方面存在问题。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相关培训更为有限。有受访者指出:“我没有接受过教研员的专门的培训。我有另外一个同事就跟我说过,他说可能你来的时候时机不好,我来的那一年正好遇到了疫情,很多这种培训是停止了。这两年也出现了线上教研,但是线上教研跟线下教研可能还是有点差距的。”(0421DL)

3.经费保障不足

县域教研经费保障方面有所缺失。“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自己垫钱的。过去两年经费一分钱都没到手,我们现在下学校都是自己掏钱吃中午饭在学校加班,刚才中午饭就是自己掏钱吃,然后自己交停车费,干了两三天连瓶水都没有,都是自己买水喝。平时我们搞教研都是无偿的,车费也是自己出的,所以有时候你干得多,你就付出得更多,时间精力还要经费还要倒贴。”(0421WY)区教研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教研员推动教研教改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结论和建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教研员作为学科教研的带头人,承担着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可以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还可以与教师紧密合作,促进教学改革的落地和实施。本研究报告根据县域教师发展中心的全体教研员的问卷调研和结构访谈,初步把握了现有教研员队伍的素养水平、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其中针对教研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困难和挑战,有以下的具体建议。

(一)塑造专业精神

一是明确角色定位。明确认识教研员是专业角色非管理角色,对教研工作减少行政化趋势,倡导专业化指导和引导,纠正教研员只重视行政管理成为管理者,只会命令不会专业的习惯和现状。二是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位教研员要意识到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关系到一个区域的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员要避免只关注积累自己的业绩,考虑个人的发展,而忽略了服务区域的整体教育教学发展的主任务。三是追求专业自我。作为一名教研员,必须怀揣着对专业的热忱,投入满满的专业情感,注重持续学习,重视反思教研工作,警惕和消除职业倦怠,传承和拓展专业理论和技能。

(二)提升专业能力

由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表征的专业能力是教研员胜任教研工作的条件。这四个元素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教研员工作效能和教研活动结果。因此需要加强正对性培训来促使教研员更新理论学习和提升研究能力。培训的内容应当以实际的调研结果为基础,针对教研员的不足之处展开,设计相关主题的培训,如“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方法”“教研员科研素养提升”“学科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提升”等。培训方式应当鼓励教研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教研团队和学习社群,促进教研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研员学习效果的反思和跟踪。可以组织定期的学习评估,收集反馈意见,了解教研员的学习成果和应用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优化专业环境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区教研员强弱影响到一个区域整个学科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要着力强化教研员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区教研员的选聘条件与程序、职责与权利、管理与考核、激励与退出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研员管理。二是重视经费保障。教研经费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教研队伍建设。三是完善制度建设。要修订完善教研员职责与任务,建立教研员学习进修制度,制定教研员教研教改外出活动补助制度等。四是建立区域、片区与校本教研联动机制,三级联动,既突出整体引导,又强化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推进教研深度。五是推动高校科研与区教研互动发展。创造条件让教研员经常性到高校研修,鼓励教研员不断钻研教研教改,提供为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应重视和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报,2014-03-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19.

[3] 何成刚. 坚持、完善何发展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2020,1:21-27.

[4] 魏易等. 区域教研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12-54.

[5] 谢晨,尹弘飚. 教师视角下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程度的省际比较.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5):55-67.

[6] 罗生全,赵佳丽. 教研员胜任力探究:多结构水平模型建构与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5):68-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