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的培育路径

苏小丽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3年19期
南昌工学院 330108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英雄观对形塑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昌一高校大学生的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英雄的认知总体较好,但还存在对和平年代的平凡英雄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在英雄观教育方面,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英雄和培育英雄观的重要途径,但还存在思政课堂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其他课程教学和家庭教育对英雄观教育融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英雄观理论的认知教育,营造认同英雄和学习英雄的社会文化氛围,拓宽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养成。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民族最闪亮的明星。“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崇敬英雄的优良传统赓续至今。近百余年来,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国涌现了无数矢志不移、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涌现了无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平民英雄,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英雄赞歌。新时代是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需要英雄,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冲在最前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志愿者乃至外卖小哥等,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将“人民至上”生动地演绎在自觉实践中,将英雄精神与英雄情怀镌刻在祖国大地上。

青年大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青年要争做英雄,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但近年来社会上尤其是网络空间频繁出现解构历史、消解崇高和抹黑英雄的奇谈怪论[2],部分大学生也走入了一个不知英雄、不认英雄和不重英雄的认知与价值误区中。这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挑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问题,对形塑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英雄、英雄观的概念与相关理论、英雄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概述如下。

一是英雄观相关理论。英雄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引领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民族发展进程和近代以来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做出伟大牺牲和突出贡献的各类民族人物和集体模范代表[3]。“英雄观”是社会个体对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英雄品质与精神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英雄观具有阶级性与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英雄观的合理内核,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文化理念、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4]。新时代既要防止虚化、弱化、污化英雄的现象,也要防止夸大个人英雄主义的现象,要树立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真正推动者的观念。英雄观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榜样教育活动,是形塑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其英雄观主要包括其心中的“英雄”表征、影响他们英雄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培育策略。

二是大学生英雄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英雄人物面临着被消费、质疑甚至诋毁的困境,造成了英雄形象和英雄价值的虚无化[5]。这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错位、学校思政教育效果弱化、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失范关联密切[6]。

三是大学生英雄观教育路径。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为具体指向,遵循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耦合、灌输性与渗透性相协同、传承性与发展性相衔接的基本原则[3],发挥家庭教育“第一粒纽扣”作用,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网络育人“新阵地”作用,发挥社会环境“示范”作用[6]。

总体而言,目前已有研究围绕英雄文化、英雄精神、英雄观教育等核心论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有关英雄的论题不能很好地反映新时代特征,未能给予和平时代平凡英雄的应有的地位;二是关于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研究成果多是通过规范性方法解决理论逻辑问题,基于实证量化分析的成果较为缺乏,提出的相关对策较为泛化,可执行性不足。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时代特征对新时代英雄观进行进一步探究,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大学生英雄观及其培育现状,提出较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策略。

二、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及其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当前大学生英雄观认知及其培育现状,本研究主要从高校学生对英雄的认知及英雄观教育状况等维度进行调查。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南昌某高校40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问卷比为97.75%,其中大一学生153人,大二学生129人,大三学生109人,理工科学生181人,文科学生210人,男生176人,女生215人。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围绕学生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及英雄观教育路径等方面进行线下访谈,以便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英雄观状况,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深层因素和针对性的培育策略。

(一)对英雄形象的认知

主要从设置不定项选择题为“你心中的英雄形象是什么?”考察学生对英雄形象的认识。选择“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作出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的人”的比例为98.7%,选择“在科技等重要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的比例为72.1%,选择“在平凡岗位努力奋斗而作出不平凡贡献的人”的比例为55.2%,选择“拥有雄厚财富并为社会创造良好效益的人”的比例为26.3%,选择“明星偶像”的比例为1.3%。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呈现多元性,对英雄形象的认知总体较好。学生对英雄形象的界定主要偏向“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作出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的人”和拥有雄厚财富并为社会创造良好效益的人”。访谈中,他们有的提到抗日英雄杨靖宇、马本斋,有的提到黄继光、董存瑞、毛岸英等抗美援朝英雄烈士,有的提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有的提到钱学森、邓稼先、“改革先锋”南仁东、“核潜艇之父”获得者黄旭华等科学家。而认为“在平凡岗位努力奋斗而作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也是英雄的略显偏少,这与和平盛世的新时代也需要平凡英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访谈中部分学生还是举例谈到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的雷锋和石油工人王进喜,尤其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提到疫情防控时期包括医护人员和外卖小哥、快递员等在内的的逆行者,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心目中英雄形象的新时代性。

另外,从“你认为英雄应具备哪些品质?”问题考察学生对英雄核心品质的认知。学生基本上都认为英雄一般具备正直勇敢、舍生忘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等充满正能量的特质。

(二)英雄观教育状况

从“你认为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这个不定项选择题看,86.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媒体”,75.7%选择了“思政课堂教学”,61.9%选择了“学工口教育”,27.6%“其他课程教学”,23.3%“家庭教育”。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青睐的新阵地和重要途径,这体现了网络平台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访谈中,学生提到正是因为经常使用网络才知道很多平凡英雄和科学家等。从“你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堂英雄观教育满意吗?”的调查看,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68.3%,从“你对当前高校学工口英雄观教育满意吗?”的调查看,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74.2%。可见作为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堂对英雄观教育还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从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思政课堂对英雄观教育强调的多是理论性的东西,对新时代涌现的平凡英雄的案例分析挖掘不足,相关实践教学也亟需增多。另外,从上述调查数据亦可看出,其他课程教学和家庭教育对英雄观教育的融入不足,访谈中学生表示,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涉及英雄观教育的内容不多,与父母交流时更是很少提到英雄这个话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的培育策略

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应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沿着“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指向,紧密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信息接收方式等特征,开展英雄观的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载体的创新研究,提升英雄观培育的实效性[7]。基于对大学生英雄观状况的调查分析,探究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策略。

一是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英雄观理论的认知教育。注重唯物史观引领教育,加强习近平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矫正大学生英雄认知偏差,构筑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英雄价值观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紧密结合当前社会思潮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直面各种诋毁、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将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与实现民族复兴、抵御不良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结合,拓宽英雄观培育的价值维度[7]。思政课堂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英雄观教育的引领作用,增加英雄观教育的力度,注重新时代平民英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的挖掘与宣传。其他课程教师也要结合所任教课程的特点,挖掘英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领悟英雄精神,厚植英雄情怀,激发努力学习与奋斗的内驱力。

二是要营造认同英雄和学习英雄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要注重发挥网络等社会媒体融合宣传优势,科学应对各类思潮价值冲击,也要优化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增强大学生英雄认同引导,更要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注重大学生英雄情怀养成。从上述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获得英雄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网络信息,其思想受网络信息影响较大,因而要加强微博、论坛和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监管与其他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与净化,给学生认同英雄和学习英雄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英雄不仅要崇尚和学习,还需要关爱和捍卫。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健全了保护英雄的法律机制,对丑化英雄、贬低英雄等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做出了正面回击。

三是要拓宽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养成。一方面,以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参与清明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国际公祭日等,瞻仰英雄,致敬英雄,学习英雄精神,厚植英雄情怀。另一方面,要发现身边的平凡英雄,学习平凡英雄在不平凡岗位作出不平凡贡献的志气,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能力与担当意识,形塑争做英雄的现实行为导向,担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从砥砺自我中获得价值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还可从家庭引导教育、文艺作品涵养等方面生成建构大学生的英雄价值观。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今天新时代大学生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绝佳时期,高校、社会与家庭应发挥合力作用,学生自身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自觉意识并努力践行,使正确的英雄观入脑入心、落地扎根,从而有效实现大学生英雄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N].光明日报,2016- 02-04(1) .

[2]代金平,卢成观.新时代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实践基础和理论价值[J].探索,2020(02):183-192.

[3]靳海龙.当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21.

[4]陈继红.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英雄观的继承与超越[J].学海,2020(03):155-159.

[5]肖春红.从消解到捍卫:英雄价值的审视与形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8(06):115-120.

[6]陈晶莹.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20(06).

[7]秦少卿,付安玲.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43(04):68-75.

作者简介:苏小丽(1984-),女,江西上饶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法:汉语言文学与德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2YB28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