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体验·成长
——与幼儿一起走进自然课程
摘要:自然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三观塑造、意志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幼儿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喜欢自然,形成正确自然环境意识。课标改革背景下,要求幼儿全面发展,自然课程作为幼儿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师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文章基于自然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价值深入探索与幼儿共同走进自然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探索;体验;成长;幼儿;自然课程
引言:
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是幼儿对自然环境的积极态度,而自然课程是幼儿体会自然、探索自然、综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自然课程时,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矩、认知特点设计自然课程,充分挖掘自然、课堂、生活中的自然教育资源,创设真实自然环境,高效开展室内、室外自然课程活动,促使幼儿探索、体验和成长。
一、自然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价值
幼儿处于探索世界的初始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期缺乏正确引导和教学,对幼儿三观塑造、生活认知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发挥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功能。而将自然课程融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可以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和教学,消除上述幼儿园课堂教学问题,通过自然课程推动幼儿高效地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塑造正确三观和自然意识,推动幼儿形成保护自然精神。
幼儿处于身体、心理迅速发展阶段,但对学习未能形成正确、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如果缺乏教师引导容易出现学习速度、世界认知速度较慢的现象,所以,幼儿学习需要依托于教师的指导,通过有效教学、游戏活动获得具体感受、体验,推动幼儿快速成长、发展、提升自我。而开展自然课程,可以加强幼儿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推动幼儿基于自身体验和感受探索自然现象、知识,不仅如此,开展自然课程有利于教师融入教学知识,使幼儿在探索自然时潜移默化地掌握教学内容,并熟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阶段,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要求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成长综合性。而自然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幼儿综合、全面成长和发展。通过开展自然课程,幼儿可以在自然材料、环境、植物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认知,并在体验的推动下主动探索自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认知和理解,推动幼儿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综合发展,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二、探索·体验·成长——与幼儿一起走进自然课程策略
(一)基于幼儿天性设置自然环创
小班学段幼儿处于意识、思维、认知的懵懂阶段,具有较强模仿能力,容易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和内容,与幼儿成长、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幼儿园教师要依据自然课程优化、构建良好教育环境,推动幼儿在环境中体验、探索和成长,实现综合发展和提升,使幼儿园教育更具生态性和自然性。
1.设计生态室外环境
幼儿年龄较小,肢体协调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幼儿园地面以绿色悬浮地板为主,为幼儿自由奔跑、游戏、玩耍、学习提供安全良好空间,让幼儿真正释放天性,感受客观世界。幼儿活动区域、教学区域、游戏区域中,随处可见植物、绳子、石头、自然物品构建而成的环创,可以充分模拟自然环境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基于室外自然环境特点设置多元、丰富、自然的体验区域和挑战游戏,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即沙子水源探究区域、多元植物的游戏活动、种植体验区域,推动幼儿在三个自然环境中探索自然,获得综合成长和发展。
(1)基于沙子水源设计探究区域
沙子与水是自然界中可塑性较强的生活材料,可以带给幼儿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在设计室外环境时,可以将沙子、水源融入环境创设中,为幼儿创设自主性较强的环境和学习区域,感受沙土的味道、特点,促使幼儿自主设计主题、扮演角色,开展自然探索性游戏。
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规划出独特的沙水探究区域,选择自然沙土进行淘洗,在干净后铺设在探索区域,并确保沙土厚度,为幼儿自主搭建、挖掘、修建和填埋提供丰富的沙土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在探究区域边缘放置水和装水工具,并控制水量,避免幼儿将水全部洒于沙土中,造成沙土流失[1]。通过沙土、水源设计户外探究区域,可以模拟自然沙土环境,让幼儿体会沙子和水的温度、可塑性,明确沙子和水组合成的效果和特点,让幼儿在探究区域自主构建、探索,提升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感受自然材料、环境的趣味和魅力,感受到沙子、水带来的生命力量,促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的成长。
(2)基于多元植物设计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园阶段重要教育手段,自然课程的开展也不例外,需要依托于游戏的帮助,使幼儿在玩耍中感受自然、释放天性,提升肢体协调性和认知能力。而自然课程的核心在于“自然”,涵盖花草树木、花鸟鱼虫等自然生物,而树木、花卉是幼儿生活中常见植物,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常见植物设计游戏环境,让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中释放天性,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综合利用植物资源,感受自然的魅力和奥秘,推动幼儿成长。
例如,幼儿园内可以栽种樱桃树、杨树、柳树、苹果树、山楂树等树木,构建出一片真实自然环境,并设置基础性户外游戏设施,如软木梯、秋千、沙袋等,为幼儿设计真实的丛林环境,并摆放颜色不同的军旅服饰和玩具枪械,让幼儿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接近真实的角色游戏,自主设计游戏规则,如军营实战、军营训练、对抗竞赛等。幼儿在自然场景中开展游戏时,会充分运用自然界中的材料,如石头、树杈、树叶等材料作为游戏辅助工具,如用石头当做值班室,通过提升站立高度看更远位置,通过树杈作为士兵武器,将树叶作为战争食物等,构建真实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自主游戏,体会自然、感受自然,提升幼儿体能、创意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全面成长。
(3)基于种植设计自然体验区域
自然课程中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环境、材料、工具开展自主游戏活动,还包含自然劳动内容。随着素质教育普及,各教育学段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给予充分重视,幼儿园也不例外[2]。所以,劳动也是幼儿园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自然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教师要可以设计植物种植自然体验区,让幼儿在自然中真正体会种植,感受劳动的辛勤,为幼儿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推动幼儿探索种植技巧、相关工具的使用等,积累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识,为幼儿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和精神,将自然课程中的劳动迁移到生活实际,有效增强幼儿自然体验感,获得能力、意志方面的成长。不仅如此,基于种植设计自然体验区还可帮助幼儿观察动植物生长历程,感受季节、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积累更加丰富的生活常识,提升知识储备,获得知识储备的增长。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空地,增添泥土或花盆,并设置种植标语,划分出不同种植区域,如白菜、玉米、草莓、西瓜、黄瓜等,让幼儿明确不同种植区域有不同的种植方法。在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不同种植区体验种植,鼓励幼儿探索种植方式、工具使用方法,如翻土、挖坑、播种、胶水、铲子的使用、水壶的使用等,引导幼儿观察冰雪消融后,小动物的活动,如蚂蚁、蚯蚓等;夏天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植物成长与季节的关系,为植物除草、捉虫,并采摘夏季成熟的植物,如玉米、黄瓜等,用于幼儿园午餐制作,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明确植物与季节的联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种植的瓜果蔬菜基本全部成熟,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种植区域收获,感受收获的快乐和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冬天相对较为寒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冬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种植的作用,真正体会一年四季中的自然环境,体会自然的独特魅力和特点,帮助幼儿塑造正确世界观念。
2.设计探究室内环境
游戏是幼儿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自然课程中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自主空间,根据小班幼儿发展特点、兴趣特点和认知特点等方面,基于游戏空间设计、班级环创设计等方面开展自然课程,让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自然,实现能力和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基于班级游戏空间设计开展手工游戏,让幼儿在班级中用树叶、塑料瓶、卡纸等物品制作小盆栽、创意画、立体动物等。以小班为例。小班幼儿综合能力相对较弱,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处于起始时期,难以进行难度较高的室内环境设计,所以,教师要想在小班开展自然课程,要设置主题明确,容易制作的手工制品,用于布置班级自然环境,增强幼儿自然体验感和课程成就感[3]。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幼儿开展小盆栽制作活动,运用塑料瓶、胶水、卡纸等物品装饰盆栽,并准备充足土壤填充盆栽。基于塑料瓶材质较硬具有危险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种形状的塑料瓶,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盆栽外形进行装饰和种植,并将幼儿的植物作品摆放到班级自然角,既营造良好室内自然环境,又加强幼儿自然体验,促使幼儿在自身成就感、体验感的推动下观察自然角植物成长,培养幼儿良好意志品质,促使幼儿在自然课程中综合成长。
(二)基于生活探索自然课程魅力
自然课程的开展需要依托于游戏,基于游戏开展自然课程,推动幼儿探索、体验和成长逐渐成为幼儿园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之一。卢梭于18世纪提出儿童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幼儿身心自由发展,而在幼儿教育改革提倡幼儿全面、自主发展的背景下,自然教育被普及到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形成自然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中尊重幼儿,从幼儿兴趣、发展需求出发,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的自然环境,将室内课堂转变为室外课程,在生活实际中构建生态化、自然化、生活化的自然课程,促使幼儿在自然课程中深入感受自然魅力和生活趣味[4]。
例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设置不同主题的自然课程,如“生机勃勃的春天”、“夏天的感受”、“秋天的特点”、“我的雪宝宝朋友等”,根据小班幼儿学情、发展特点设计自然课程具体内容和课程方向。构建自然劳动体验课程,如“草莓观察日记”、“花生成长秘密”、“萝卜的成长历程”等;构建自然探索课程,如“沙子的秘密”、“水的流动奥秘”、“雨水的来源”等。通过不同生活主题课程推动幼儿感受自然魅力和奥秘,提升知识储备、自然认知和自理能力等方面,促使幼儿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基于自主学习体验生态奥妙
小班幼儿学习以具体形象和直观经验为主,需要依托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所以,教师要意识到游戏对自然课程的开展价值,设计多元教育环境,科学设计幼儿教育活动,满足幼儿依托直观感受、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获得经验、认知和成长的需求,推动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5]。所以,教师要积极开展自然课程,满足幼儿学习需求,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需求设计自主化的自然课程,将幼儿在自然中的体验、探索与课程深度融合,将幼儿兴趣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衡量标准,推动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索和学习,自主构建、创造,教师仅以记录者、倾听者的形象参与自然课程。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草莓成熟时期开展“采摘”活动,在采摘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在幼儿进入采摘区前介绍草莓采摘方法和技巧,并为幼儿分发重量、大小适宜的篮子装草莓,幼儿在采摘过程中会自然向其他幼儿提问或寻求帮助,为提升采摘效果,部分幼儿采取合作的方式采摘草莓,这一过程中,幼儿不断感叹草莓的大小、采摘数量,不停进行草莓话题,教师要在一旁将幼儿说的话记录下来,整合成“幼儿语言”,探索幼儿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幼儿将采摘的草莓与厨房的叔叔、阿姨分享,并留一部分给爸爸和妈妈品尝,渗透品格教育,使幼儿在感受自然劳动趣味、技巧基础上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自然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进一步拓展幼儿学习、发展、探索空间,帮助幼儿将自然相关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意识,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护环境。所以,基于自然课程的开展,教师要主动探索教学方法,不断开发自然课程资源,使幼儿在自然课程中感受自然、感受生命,实现思维、意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玲.自然润泽生命 探究激发成长——幼儿园自然课程建设推动师幼成长的实践思考[J].知识文库,2022(24):37-39.
[2]赵佳.生态视角下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讨[J].华人时刊(校长),2022(12):64-65.
[3]崔莉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自然课程建设研究[J].知识文库,2022(18):67-69.
[4]袁玎.巧用幼儿园资源开展亲自然课程[J].试题与研究,2022(28):194-196.
[5]付红珍.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的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18):62-6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