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刍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本文章通过分析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价值的梳理,强化认识责任和担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必要性
习总书记寄语青年一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是时代最灵敏的风向标,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一、新时代大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回顾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漫长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用热血、信仰以及智慧和汗水擦亮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之路。在满怀革命理想坚守崇高信念的革命战争年代,伟大青年为民族危亡奔走呐喊,前仆后继。在新中国成立迎来建设之际,广大青年接过前人肩头的胆子,将奋斗的青春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用爱国报国的赤子情怀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将建设时期的青年担当谱写在了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在奔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无数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载者责任的传承担当起时代人的使命。时代新人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开放自信,继续传承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青年的责任担当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昂首阔步,谱写新时代的最美青春。
2.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高校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将德才兼备作为育人之本。“立德”强调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树人”讲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院校就是要实现培养人和塑造人两者的辩证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标准,也就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必然具备特定的政治身份,因而也就带有政治共同体的身份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传统文化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就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领就是大学的育人之道。“明明德”“亲民”“至善”重在对国民基本素养的要求,修己重德就是国民担当大任的基本要求。这就内在的蕴含了强烈的家国之情以及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责任担当。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要发挥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就必须经过人民情感的认同理性的升华融入社会生活中变为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就蕴含着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回答。“爱国”是作为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敬业”是大学生对待劳动的敬畏态度和负责精神;“诚信”“友善”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和精神指引。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高校学子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人生观。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将个人的人生价值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的价值分析
第一,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主动性
马克思的责任观认为一个人的责任产生与自身的需要是与现存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的。大学生是责任担当的主体,更是主体自任责任表达的发出者。责任担当精神就是行为主体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状况下,主体主动性的展开。对大学生责任担当精神的启发,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对责任担当的认知,明确自己处在新时代承担民族复兴的社会角色,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过家国情怀的熏陶,使得大学生从内心滋养其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坚定理想信念来强化担当精神的价值;鼓励当代青年磨练意志力,以坚定的志向去迎接和承担履行历史使命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责任担当精神最终促使大学生将付诸实践,由此形成稳定的行为输出;将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作为自己的人生操守。
第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之需。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实效性不强严重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与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落实不到位是分不开的。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责任担当教育有利于优化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培育中大学生责任品质的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主体意识愈加觉醒,伴随着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增强,被动接受的教育显然不被接受;再加上网络社会下,信息交流的丰富,价值观碰撞日趋激烈,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拥有主动的选择知识和质疑权威。要想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就要增强培育大学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坚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明辨是非善恶,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树立家国情怀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包雅玮,程雪婷.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龙德.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新常态下的党员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5]李珂欣.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J].思政研究,2018(03).
作者简介:刘丹(1984年10月生)女,民族:汉族;陕西咸阳 任教于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文章是用来支撑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编号20YLKC0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