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 研究劳动教育文化内涵要找准方向定位,在找准方向定位的的同时,抓住学校特色,在 保持特色的同时总结其劳动教育实践的成果,以此形成的劳动教育文化来指导劳动教育实践。 一方面,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具体实际情况厘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之间的 关系,明确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价值,丰富和完善教育体系; 一方面结合中国式现代 化的特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总结更新劳动教育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文 化的内涵。
关键词: 新时期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文化
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文化的意 义和内涵更加丰富。从“五育并举”开始,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都纷纷开展了 劳动教育,也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教育相 较于其他四育来说,还未正式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理论体系。认识事物首 先的主要的就是认识事物的个性和特点,认识“不一样”。因此,立足现实和特色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内涵更具价值。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的价值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文化价值的探究立足于更好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依据新疆职业院校的视角来研究劳动教育文化的价值,更有说服力,也更为贴合实际。新疆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如何因材施教是重点需要解 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要 开展劳动教育就必须在研究管用的方法上下功夫。那么,问题的源头是什么?劳动教育开展的 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在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想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问题,即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回到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上来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政策和文件上更侧重于学生 的劳动教育理论培养,我们面对的学生一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要做 到正常交流都困难;另一方面本身就不爱学习,不热爱劳动,只想混日子,单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这无疑是艰巨的挑战。
(一)激发人的内生性力量
新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让零零后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就必须要形成劳动教育文化,以文化人,激发人的内生性力量。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教师讲再好的劳动教育理论都学生不如让亲自感受和体 悟劳动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在学习期间,重于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劳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并不断地改进,不仅能够锻炼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训、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锤炼自己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也体 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柴米油盐酱醋茶,构成的是百姓的生活图景,学生缺乏的是对平凡生 活的认识,对这生活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从劳动中去感受一粥一饭、 一丝一缕;从劳动中感受一家人三餐四季的温馨而平凡的生活幸福;从劳动中认识自然、宇宙和自我,尤其是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人本身的力量,从而精神 成人。从物质的羁绊当中,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从日常生活当中,感受和体悟自我的存在, 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一体性,从而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当中去,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为他人提供 服务,即以我的劳动换取你的劳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百姓日用而不知,无形的劳动教育才更具温度和亲和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是劳动教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在一种让学生觉 得“本该为美好生活而如此”的理念下,去引导学生激发自身的内生性力量,即认识自己。在劳 动中,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起劳动的尊严和价值,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劳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从事物质生产实践,勤劳 智慧的中华民族更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续至今,没有人刻意总结,但它的文化基 因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身体中的血液。从一把斧头开天地,到 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从全民族的抗日到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争胜利;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到“铁人”王进喜到“蓝领专家”孔祥瑞;从“金牌焊工”高凤林到“当代愚公”黄大发,劳动教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从未中断。在中国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必要的教 育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维护文化的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劳动教育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 来源。同时,劳动教育也成为人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通过劳动教育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一批政治态度鲜明、热爱劳动、踏实奋斗、自尊自信且掌握先进技术、懂得实践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些人才不仅能够为就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能够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的特点
(一)独立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劳动教育从德育教育中划分出来,又将其纳入到“五育”体系之中,不代表它与其他四育之间是并列关系,而更应该看到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当中也应该能发现这一点。但这并不代表着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割裂,要综合来看待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既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立性,发挥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 要顾虑到如何才能使这样的教育效果更好发挥,必然要和德智体美四育综合起来,使得劳动教 育文化的更加丰富,更利于传承和发扬。劳动教育文化的具有独立性,它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 教育,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结果,从饮食到衣服、从生产工具到交通工具、从体力到脑 力、从生产到服……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劳动教育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点一滴 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内生性力量,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持续和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现实,将头脑中的事物变为现实。劳动和德智体美之 间密不可分,从劳动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 我的关系;从劳动中培养智慧,发现并认识事物,开发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蕴藏 在事物发展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劳动中认识到体魄强健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和挖掘自身的潜能: 在劳动中发现生活之美、健康之美、智慧之美、自然之美、人之美、自我之美,从而更加热爱 生活、享受生活、创造更加有利于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文化是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二)专业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在于更加强调专业方向,在开设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时更加重视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专业化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与自己专业 方向相关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培育学生的职业 劳动信念和职业责任感。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不仅重视专业性的培养,还相当重视实践和创新,让学生在构建的现实场景中、在搭建的实验实践平台上、在课程设计和实验探究中积极尝试探索新颖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拓展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渠道。
(三)社会服务性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
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服务意,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宣传、 慈善活动等社会项目,让学生不仅在劳动过程中得到锻炼,更能够深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 命感,进一步与社会接轨。通过讲授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 形成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和多元文化观念等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综合素质,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全面成长。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以劳动教育为基点,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 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种好的方法、 一个对路的实招,可以下活一盘棋,开辟一条道路 可以影响一大片,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传承和发扬劳动教育文化,关键就在于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三下乡”活动为依托,培养乡村振兴的后备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社会,培养能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实用性人才。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 性、体验性,结合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开展更具专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 核心,重在学以致用。学校应该和组织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劳动中, 一方面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 观和正确的劳动态度, 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因地制宜地培育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可 以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引导和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到农村种菜、植树、建房子、维 修电器等,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解答群众的困惑,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在参与实践活 动的过程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 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之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与村干部和村组织建立联系,加强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性、跨领域性,推动多学科融合,培养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的发展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和困难,建言献策,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同时扩展眼界、提 升格局,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发展前景。
(二)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创新,建立新时代师生互动机制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用VR/AR 技术进行模拟实践、让学生 在虚拟环境中感受真实的劳动情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宣传劳动精神和优秀传 统文化,弘扬劳动创造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 的劳动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美德,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劳动 教育文化的传承,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师生互动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 设有机融合,每年定期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如歌唱比赛、舞蹈比赛、朗诵比赛等,让学生通过 文化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自豪,并宣传高尚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教师 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互动和共同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劳动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要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 色开展好劳动教育实践,不断促进劳动教育文化的发展的同时有取舍的放弃符合时代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的的劳动教育文化来指导劳动实践。
参考文献:
[1]付庆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21,(4):72-75.
[2]蒋亚玲.高校学生劳动教育文化实践的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8):94-97.
[3]杨同清.劳动教育文化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J].教育研究,2019,(9):24-27.
[4]王文博,张波.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与实践[J].科教新时代,2018, (5):66-6 9.
[5]杨振山.产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