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教育的有益启发

马震华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3年22期
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主张,将道德性格的培养渗透到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以及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理论,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性教学;立德树人;兴趣导向;创新教学方式

发表于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经典教育学名著,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有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的赞誉。人类文明累积与进化,带来了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其衍生品——多元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多元”必然带来“选择”的问题,选择的结果则直接关乎个人及社会未来的发展与成败。今日重提赫尔巴特,确因当今之时代需要“赫尔巴特”。

一、坚持德育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一般目的和最高目的”,并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主张,学校教学要坚持道德教育这一最高目的,不存在没有教育或者离开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没有教学或者离开教学的教育,教书和育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考试成绩,帮助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工作[1]。建立“大思政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用人文学科滋养儿童深厚的文化涵养,用科学学科培养儿童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用切实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达成儿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推进德育工作,抓牢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育人功能,善于借助高雅文化、丰富活动、生活实践经验的熏陶感染作用,并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践行好“三全育人”理念,做到“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物物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切实发挥学校全面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党忠诚、对国热爱、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担当,真正成为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坚持兴趣导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赫尔巴特强调:“在未来岁月中,兴趣将伴随我们一生,并不断发生作用”“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学生在学习生涯所拥有的学习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兴趣,对其未来人生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根深蒂固和伴随一生的深远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当前我们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回答好、解决好、讲授好的必修课。

我们要坚持“人性善”的理论,每一位儿童都是可塑的,都是“核燃料”,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阳光的照耀”,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2]。我们要高度重视兴趣教学,全面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让学生爱上学习的“良药”,也是教师教学的“秘密武器”。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多措并举、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注重素质教育,开动脑筋,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优秀个性和品格。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多读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农村、走进自然、走进工厂、走进机关、走进社会等[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兴趣、增长知识、提高本领。

三、坚持科学方法,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根据心理学相关知识,赫尔巴特细致地研究了教师讲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新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提升的具体过程,并明确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理论,即:课堂教学要围绕着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等阶段进行。后来,他的“弟子们”又丰富和发展了其教育阶段理论,提出了“五段教学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使用的教学模式,深受欢迎。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进行了高度的一般的总结和升华,建立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教学模式,对学校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学没有固定模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因地制宜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并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创新课程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阶段,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进入新时代,我们应积极推进数字教育转型,利用信息化赋能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升级,打造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堂”,构建预习先学课、展示反馈课、点拨思辨课、练习评价课的“四课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信每个生命都出彩,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真正需要之人。即便赫尔巴特因受时代性的制约,他的论著中有不能自圆其说或者阐述不够清楚的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与美德。

参考文献:

[1]杨三喜,禹跃昆.培养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N].中国教育报,2023-03-09(01).

[2]刘斌.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教育与职业,2019(5月上): 5-9.

[3]郭强.如何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2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