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分层教学法视觉下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摘要:伴随各阶段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与实践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知识内容奠定基础。尤其对于语文这种语言类学科来说,不能割裂阅读与写作等各项教育环节,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文章探究了分层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从深挖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立足基础差异等六个角度,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分层教学法;读写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应将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深入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采用读写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元化的读写训练中强化学生语言积累、文化意识与思维能力,实现对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升级。但小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情况的不同,在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此应将在分层教学法视觉下组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抓住学生巩固基础与提升能力的关键阶段,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把握语言学习规律。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分层教学法视觉下的读写结合的意义
(一)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生受生理年龄的限制,其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发展有限,需要教师合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学科重难点知识。而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与写作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传统语文教学更侧重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并未引导其系统化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或句式特征,导致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普遍存在结构不新颖、表达方式缺乏创新的问题。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觉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能提升教学模式选择的针对性,协调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各类因素。有助于辅助学生扎实掌握读写基础知识,推动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能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有利于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阅读学习是将学科信息内容输入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写作是将结构化的知识内容有效输出的过程,只有做好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建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不断延伸知识学习层次。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分层教学,能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正确表达自身感受,提高语文知识应用的准确性,从而高效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行为。而且在新课标中也提出教师应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为中心调整教育模式,延伸和拓展学生知识理解深度。依托分层教学能为读写结合提供有效支撑,依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构建选择相应的引导方式,给予其更多知识应用与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发挥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分层教学法视觉下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深挖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读写意识
小学生生理年龄较小,对充满未知和新鲜感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其好奇心受兴趣爱好的驱使,学习过程极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注意力转移等常见问题,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为此在分层教学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文本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探究词语或意象的引申含义,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辅助手段,使其能从思想上提高对读写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各项语文学习活动中[1]。而且教师还需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读写结合教学的材料,组织个性化理解与表达活动,确保学生思维能紧跟教师授课思路,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需注重对语文园地中的习作例文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完成词句赏析活动,充分发挥教材这类教育资源的作用。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2 燕子》为例,本课主要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明确燕子需要在不同季节迁徙的生活习性与外形特征,掌握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其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与优雅的休息画面,结合句子“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勾画出优美语句,并将其展示在大屏幕上,带领学生共同鉴赏其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由于学生之间基础能力的差异,其在理解表达效果上会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教师可这样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练习:1.摘抄描写小燕子外形的句子,并熟读。2.仿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写出外形特点。3. 仿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写出外形特点,并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设计,由摘抄、仿写、运用修辞手法,由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得到能力的锻炼,提升对语文读写结合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领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读写习惯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教学环节,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才能驱动其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写作素材,将心中灵感用不同方式付诸笔端,提升语文学习思维的活跃度。而且学生如果不能带入真实情感理解作者思想,就无法在头脑中建立对应的知识网,难以发挥身临其境的教育效果,导致语文写作出现生搬硬套的问题。为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小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需求和体验的变化,依据以往教育经验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差异化方法唤醒不同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领会作者情感中培养良好的读写学习习惯[2]。另外还需从多维度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为其写作练习赋予更多生命力,使其学会总结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8 慈母情深》为例,本课应了解母亲辛苦打工坚持供我读书的故事,着重分析文中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描写,把握叙述细节,体会母爱的深沉与无私,结合句子“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感受平凡母亲的思想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本篇文章篇幅稍长,为兼顾不同基础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完成阅读理解,感受为什么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具体来说,可以先带领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疏通字词和初步理解文章含义,再指导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层练习:1.学生讲讲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故事。2.写写我和母亲相处的能体现母爱的日常小事。这样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差异化要求,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三)立足基础差异,锻炼学生读写思维
受生活与学习经验的限制,不同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同,在情感表达与人际交往方面能力较弱,语文学习中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导致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停滞不前的因素众多。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客观分析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各类因素,立足基础能力差异调整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锻炼学生读写思维入手强化实践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分层教学与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势[3]。而且还需将读写结合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对接,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辅助其接受语文教育,使其能逐步成长为能力素养均衡发展的小学生。同时应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在读写结合学习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不断丰富其内心世界与情绪感受,促进身心等多方面的健康成长。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22 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本课主要了解生活中普通而美的事物,深入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力的”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将事物特征写清楚的,学会整合不同类型的写作信息,运用相应的写作技巧表达美感。在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内容后,教师应适时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小组内解决以下问题:“作者一共发现了哪些奇妙的事物?”“你还发现了哪些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有何好处?”,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鼓励组内学生每人解决其中一道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不能采用相同的要求评价其表达内容,需引导其从不同角度鉴赏和分析,兼顾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打造高效化阅读与探究的语文课堂,培养发散化、逻辑化的读写思维。
(四)调整引导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强化思想精神教育,才能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吸引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域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提供针对性引导,利用阅读文本的人文主题熏陶学生思想精神,使学生能在主动意识的驱动下实现语文能力的自我发展,形成独特的学习精神。而且教师应全面分析班内学生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以新课标教育要求为核心制定不同的读写方法与计划,从多维度实施教学引导与提示,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化成长的客观需求[4]。同时需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主题选择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仿写优秀句式,科学梳理阅读内容,给予其更多思维发散与延伸的空间,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本课应了解主人公变成树的原因,结合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思想,明确发挥奇思妙想组织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反犬旁这类偏旁的生字,结合句子“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感受作者神奇的想象。在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梦想或讲述自己在不同阶段人生追求的变化,询问学生有什么愿望或想成为什么人,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话题。并鼓励其将讨论内容记录在练笔本上,引导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解释自己想象的发源和原因。随后再引入阅读文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差异化的读写任务:1.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意思?说说理由。2.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与沥长方形、载圆无水印形、椭圆形、菱形……3. 如果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你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展开想象,动笔写一写。这样的分层练习,将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想象空间中,深入感受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变化,使其能迸发更多写作灵感与激发创新意识。
(五)注重读写点评,挖掘学生多项潜力
在各阶段学科教育活动中,教师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其对发展学生思维与实践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由于小学生身心和思维认知等方面发展尚未成熟,学生之间性格差异较大,需要教师的正确评价、科学引导与肯定认可,有效激活不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能各抒己见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科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密切关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其多项语文学习潜力。设计针对性的语文评价方案,使学生能在教师的鼓舞下努力学习,提升语文综合学习水平。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6 陶罐和铁罐》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寓言故事的语言特征与写作意义,概括陶罐与铁罐性格特点的差异,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梳理文章内容,联系多种因素分析陶罐与铁罐的结局,结合句子“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体会应如何对待身边的人或事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合作学习活动,综合能力、性格等多项要素分配学习小组,内容可以是:1.分角色讲述文中的故事。2.演绎文中的故事。3.想象两个罐子被埋到土里后会发生哪些故事,以此为基础进行续写与改编。教师则需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写作成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
(六)组织仿写活动,强化素材应用能力
小学生受生理年龄和学习经验的影响,更容易被充满新鲜感的事物吸引,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因此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基本特征,立足共性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点,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摘抄优美语句。并适时组织仿写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同部分应用阅读素材,提升读写结合教学效率。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北京的春节》为例,本课主要了解老北京过年期间的风俗习惯,结合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感受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对节日的叙述,搜集一下中国哪些地域的人们也过春节,他们的春节习俗活动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灵活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展示搜集到的节日内容,可以采用列提纲、表格、或者以文字来描述,也可以配上插图来展示。学生在搜集资料和选择展示方式中,更深入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在练习中深层次理解阅读文本的思想含义,有效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分层教学法视角下开展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空间,能兼顾其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与课程教育要求,吸引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科学组织阅读与写作教学,关注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为其准备不同的阅读内容,准确控制读写教学难度,整体提升班级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瞿子晗.部编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分析——以小学中学段为例[J].汉字文化,2023(S1):228-230.
[2]刘长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亚太教育,2023(21):157-160.
[3]邱阿锦.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优化策略[J].亚太教育,2023(20):60-63.
[4]林志坚.小学语文“读写教室”的建设[J].亚太教育,2023(20):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