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所开展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将数学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转化数学问题,习题教学渗透、组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个性教学的方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课程探索的兴趣。使其可以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本质,从而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感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思维品质及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推动新课改教学进程的不断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概述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将生活、社会与教育进行充分联系而形成的综合性教育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现实生活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生活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依据,保障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在“生活即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获得知识吸收及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教学理念的提出,扩大了生活化教学的范围。使得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课程知识,从而获得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即学校”教学理念引导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仍然以学校为主体。但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做合一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使其获得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来说,“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融入,实现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
(一)推动现代化教学模式建立
伴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工作中,可以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从而推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相较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说,在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高质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获得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营造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所开展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激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在长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学习经验。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思考不周全的现象。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获得逻辑思维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将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联系,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以情境创设为主要手段开展生活化教学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引导下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当以情境创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将实际生活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数学问题探究的方式,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获得自身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显著提升。
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元、角、分》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带领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使其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生活的交流互动中,获得良好的课程参与感受。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逛超市”的教学活动中。将课上所掌握的“元、角、分”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熟练应用。学生可以分别担任收银员、顾客以及售卖员等身份进行角色扮演[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使得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获得爱护人民币的美好品德。
(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易理解的生活化问题
就学科本身特征来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可以尝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问题。降低整体的教学难度,促使学生获得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完成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通过本节课程的探索与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获得空间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问题[2]。引导学生在教室中找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然后,利用生活中多种测量工具对其周长进行测量与分析,最终获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能力。相较于直接开展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说,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教学问题的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三)在习题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教师应当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习题教学。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训练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以往题海式的习题教学模式来说,将生活化教学内容融入到习题知识中,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速度与准确率。
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笔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算式,使其获得运算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习题教学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为后续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讲授后,将生活要素融入到习题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习题任务,获得解题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活化教育思想
受到理实一体化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应当围绕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获得实践操作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相较于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生活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其获得真实的学习感受。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在本节课程的学生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平移方向和距离两个关键要素。组织学生针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深刻的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引导。组织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4]。此外,教师应当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以及实践操作的空间,使其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近距离的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五)重视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个体差异表现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生活化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获得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的提高。相较于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来说,在差异化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发展。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具体教学方案的设计。保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图形认知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的提高。在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学习时,教师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引导,使其可以循序渐进的掌握图形知识,获得完整的学习过程。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品质,对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地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符合当今时代的教学发展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偏好及实际情况进行生活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获得全面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甘万宏.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视觉空间注意特征[J].秦智,2024(04):160-162.
[2]吴进.小学生非常规数学问题的设计及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4(11):35-39.
[3]董文彬.小学数学图形教学重在释“理”[J].教学与管理,2024(11):40-42.
[4]刘燕.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