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国情怀与全面素养相结合:基于“志在家国,全面育人”理念的德育课程构建探讨
摘要:随着当下教育目标的不断更新,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教育课程,已成为教育行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志在家国、全面育人”理念指导下,德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应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本文从家国情怀与综合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制定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新型德育课程构建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关键词:志在家国;全面育人;德育课程;构建策略
新时期,基于“志在家园、全面育人”理念指导下,构建高效德育课程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与决策者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教育指明方向,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从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德育课程构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此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坚持“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德育与多学科的融合教学
基于“志在家国、全面育人”教育理念下,“三全育人”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三全育人”主要以“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该模式的核心是德育和多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品德、学科知识及综合素养。全科育人体现出“三全”教育模式在德育教学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能力,通过全科育人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科教育,并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科教育既能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全过程育人”是“三全”教育模式的延续,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1]。“全程育人”是指学校应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全方位关注,在入学至毕业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指导。只有在教育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全方位育人充分体现出“三全”育人模式的全面性,教育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重视对学生人格、社会责任感及多种素养的培养。通过全方位育人学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在道德、知识和才能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全面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出既能在学术上出类拔萃,又能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以党团队主题教育为依据,注重社会实践劳动教育
实践性劳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就团队合作而言,学校可开展诸如团队建设训练、合作竞赛等多种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实现合作双赢。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能加强团队合作的技巧,更能培养领导才能及组织才能,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学校可为其提供多样化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2]。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校以“志在家国,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农耕体验活动”。本活动旨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农业劳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劳动意识与责任感。活动中学生被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片耕地。活动开始前教师先给学生讲解播种、施肥、除草等农业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事体验。通过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艰辛与细致。活动期间学生不但要犁地、播种,而且要适时地给作物施肥和浇水,还要仔细地除草以防害虫。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其耐心与细心。通过实际教学可以明确社会实践劳动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农作体验活动,不但认识到农作的重要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责任感。这种教育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勤奋刻苦的品格,完全与“志在家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相吻合。
三、深入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生立足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应本着“志在家国,全面育人”的理念,进而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对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精华的挖掘,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骄傲,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处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时刻明白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学生对国家情怀、民族认同有着充分的认知,从而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更多的热情。要想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学校应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入手,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更要注重家校合作,进而在校园以及家庭均可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从而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学生只有在爱国教育引导下,才会更有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全面素质、家国情怀,从而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学校应以“志在家国,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将爱国教育进一步渗入德育课程构建当中,从而培养出更多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足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德育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更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基于“志在家国,全面育人”的理念指导下,教育者将德育课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品德,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杨其勇.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学传统文化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昭通学院学报,2023,45(04):107-115.
[2]曲晓媛,魏昌英.回归生活·滋养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管理,2023,(04):56-58.
此文为陇南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题目《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志在家国,全面育人”德育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编号LN202263,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