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促进历史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李丹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4年19期
吉林省通榆县第四中学校 吉林通榆 1372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后,针对学生课业负担中,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双减”政策提出提质增效教学目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遵循双减理念,围绕课堂教学问题做出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双减”政策下促进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引言:

“双减”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是校外培训。“双减”政策通过两方面教育现状的调整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教育回归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把握课堂时间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高质量学习,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基于“双减”目标,教师探究提升教学质量策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在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初中历史教材是对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概括,知识点琐碎庞杂,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识记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识记历史知识,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基于“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1]。教师从新课程标准以及学情出发研读教材,制定合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具有适切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历史,引发共鸣:“当今世界以和平为主题,但是局部地区仍在发生战争。回顾历史,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你知道的有哪些?”九年级的学生在系统化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已经了解了较多战争,畅所欲言,踊跃回答问题。在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大型战争之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和平得来不易,历史上有两次规模较大,涉及人数多,多个国家参与的战争,你们知道吗。学生立刻说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到每一次战争都是对生命的残害,无数个家庭生离死别,居无定所。世界大战波及的范围光,造成的危害是局部战争无法比拟的。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吗?是由哪些国家挑起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在教师的问题启发下,学生产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兴趣,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小组合作这一学生喜爱的教学策略增添学生积极性,保持课堂活力。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学生参与,表达观点,形成对历史事件深刻的见解。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思维碰撞,互相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组,组织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知识的梳理,包括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隋文帝统一全国的手段、意义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挖掘与探索[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与指导,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小组内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分析内容深浅程度不同,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扫除学习障碍,总结出隋朝确立于公元前581年,隋文帝经过八年时间统一全国。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在讨论中,学生重点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积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是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学习的环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产生枯燥之感。教师将书本上的历史知识以立体化形式展示出来,借助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增添学习趣味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入融合背景下,教师拥有更多教学选择,借助多媒体、微课、希沃白板等与学生高效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五四运动》教学中,教师以问题情境导入知识:“同学们都知道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日期?有什么寓意吗?”从五四青年节引入五四运动,学生产生好奇心,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参与巴黎和会,在外交失败的情况下,从学生开始蔓延到工人,出现大规模的罢课、罢工和罢市。这一行为正是当时社会不同阶级表现出的国家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被打动,爱国情感更加浓郁。

四、挖掘教材,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串联,每个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物作用的发挥。历史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也是文明的传递[3]。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窥见古今,品味文化,得到情操的陶冶。教师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提升历史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历史人物以及科学文化成就,学习他们身上的宝贵精神品质。比如在学习梵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梵高的成长史,介绍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从他的作品中感知热情、专注的性格。教师借助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学会一分为二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更好改造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历史教师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充实知识储备,学习最新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教师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和情境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增强课堂活力。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延伸课堂资源,挖掘德育要素,培养学生辩证历史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杰.“双减”政策下以单元教学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名师在线,2023,(03):75-78.

[2]刘艳红.“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陕西省清涧县昆山中学;,2022:3.DOI:10.26914/c.cnkihy.2022.058454.

[3]宋宏伟.“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究[J].名师在线,2022,(30):16-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