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单元导读课中的应用

张红燕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4年22期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黔东民族寄宿制中学 554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无疑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挑战。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创新。对此,本文针对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学-评”一体化在单元导读课中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单元导读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单元导读课作为大单元教学的开篇,起着引领方向、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

一、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关键位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它涵盖了字词的积累、语法的掌握以及语言表达的规范与流畅。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交流等活动,不断丰富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思维发展与提升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品中的观点进行独立的评判,甚至提出新颖的见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艺术之美,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并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作品。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

新课标注重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综合性体现在语文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时,可能会涉及到科学知识;在阅读历史故事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学要摆脱纯粹的理论讲解,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用文字记录和分析调查结果;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协作,在探究中挖掘问题的本质。

(三)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倡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采用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意味着不仅仅看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经历的思考、探索和成长。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进步和提升。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单元导读课中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单元主题,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从而确定清晰明确、具体详实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能紧密围绕单元主题的核心要点,并且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准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指引。

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为“学习生活”。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等课文,能够概括和总结文中作者的学习经历和感受,提升语言概括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生动形象地描述学习生活场景,进而提高写作技巧。再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和体验,培养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增强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自己的学习生活小短文,锻炼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提升。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驱动以及强调协作与交流的小组合作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导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且生动的学习场景,使其迅速沉浸其中,自然地产生学习的欲望。问题驱动则以巧妙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提升自己,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本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运用教学方法:以情境导入为例,在讲解《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先播放一段关于白求恩在中国救死扶伤的视频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求恩的伟大精神。问题驱动方面,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提出“作者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借鉴意义?”等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在《诫子书》的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教诲在当今社会有怎样的价值”,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深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导读课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精心准备丰富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并给予详尽而有效的学习指导。这一过程旨在引领学生自主地预习即将学习的单元内容,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深入的思考。提供学习资源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涵盖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各类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这些资源应能够从不同角度呈现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视角。学习指导方面,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如如何快速浏览课文、如何抓住关键语句、如何做简单的笔记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比如对文中的某些观点产生疑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揣测,或者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预习时不再是盲目地阅读,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单元导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这一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梁蓓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37(28):2.

[2]张晓琴,武丽.主题单元学习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