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域下多样化的体能练习在小学体育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新课标的实施进一步带动了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发展。就小学体育教学而言,作为一门立足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体育学科,体能练习的方式也在逐步趋向多样化发展。为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设计要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多角度探讨了新课标视域下多元化的体能练习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练习;实践策略
引言:
立足新课标教育背景,在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体能练习的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方法,逐步提高学生体能练习的有效性。为此,在新课标导向下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必须正视体能练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再结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精心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能练习活动,以此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
一、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设计要点
体能练习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水平。对于初次接触体育训练小学生而言,教师在设计体能练习计划和教学活动时,不能盲目追求体育练习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有必要关注以下几个教学设计的要点,确保体育练习活动得以科学落实。首先,体育练习的设计要贴合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科学预设运动量。考虑到小学生年龄以及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体能练习的运动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练习和活动量,避免过量运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身体健康情况的出现。其次,立足学生兴趣特征,尽可能地丰富体能练习的形式。教师要从小学生兴趣特点入手,设计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运动主体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体能练习要制定长期计划,不能一蹴而就。体能的训练和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育规律,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作为辅助,确保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二、新课标视域下多元化的体能练习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学生兴趣,做好练习指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培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主导学习活动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和训练活动会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活动中,教师要先关注学生实际兴趣爱好和身心发育特点,然后再有的放矢选择适宜小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和训练的方案,为学生自主练习和训练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助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的训练中,教师就可以立足学生身心发育特征,为学生投放多样化的体育工具和辅助器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挑选。比如,在体能练习期间为学生提供跳绳、毽子、呼啦圈等辅助性的体育工具,根据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不同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和训练要点,为提升体能练习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营造宽松氛围,促进学生参与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体育活动是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的一种运动形式,但是较大幅度和运动量的体能练习,会让一些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畏难的学习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许多学生也会出现排斥体能练习的情况,在体育课堂的活动中表现为不积极参与体育训练、体能练习不认真等。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小学体育体能教学的综合质量。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体育学习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教师构建的体能练习活动氛围有关。从以往体能练习的教学现状不难看出,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能练习时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或者训练计划,并没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且体能练习的训练计划缺乏与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匹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体能练习甚至体育学习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在新课标导向下的体能练习教学设计中,就需要积极营造适宜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运动氛围,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练习的兴趣,以此保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例如,在耐力训练中,教师就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能联系方式,在原有长跑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趣味性的元素或者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运动氛围,以此调动学生运动和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在长跑训练中增加小组竞赛、接力赛的设计,以此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竞争和互动。同时,在日常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如障碍大挑战、穿梭跑游戏等,在寓教于乐的体育锻炼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耐力水平,在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中持续优化小学体验体能练习的有效性。
(三)细化练习计划,保证科学练习
立足新课标教育背景,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是新课程教学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想高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设计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互动之外,还需要结合体能练习的系统性需求,细化体能练习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体育体能训练得以长效有序的推进,以此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技能,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考虑到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体能练习计划时既要紧扣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潮流,又要兼顾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特征,尽可能地细化体能练习的训练计划,助力学生体能练习活动的顺利推进。在具体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将体能练习和体育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融合,赋予体能练习更多趣味化的形式,为体育教学提供更多可行性的方案,以此保障学生体能练习的综合质量。例如,在力量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力量体能练习和跳绳活动进行结合,并从小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情况入手,制定阶段性的训练计划,让小学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长跑练习中逐步带动自身耐力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细化体能练习计划时还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不同学生学习起点和身体素质差异的实际情况,增加分层练习指导的设计,以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体能练习活动中去,并基于教师的科学指导和细化练习计划的辅助,持续提高体能练习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赋能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结:
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体育体能练习设计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为此,教师有必要紧扣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细分教学设计的要点,然后再从小学生身心特点入手,巧妙地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能练习活动中不断突破自我,科学提升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龙.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有效方法[J].田径,2023,(08):23-24.
[2]于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