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融合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探索
摘要:美术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过程中,有必要从融合教育的视角入手探索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途径,为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途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美术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促进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多角度分析了融合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实现路径,希望借助本文的分析,为优化孤独症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融合教育;孤独症;美术教学
引言: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它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特定的教学情境,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置于同一环境进行学习,使其能够借助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等过程,带动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共同发展。孤独症儿童在行为方式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障碍问题,所以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立足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对融合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科学设计,以此凸显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促进作用
孤独症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势必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美术教育作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的有效发展。就美术教育模式而言,其对孤独症儿童的促进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美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导孤独症儿童观察图形、图案以及颜色、线条等对象,可以进一步丰富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体验,且美术手工活动的开展也能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二是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发育和行为特点来看,许多孤独症儿童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也是导致孤独症儿童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因。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中,教师会基于美术教学的需要,预设各种学习情境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孤独症儿童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美术绘画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能逐步与周边其他儿童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意识是极为有利的。
二、融合教育模式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实现路径
(一)以人为本,优化美术教育设计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预设融合教学活动时要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由于过渡症儿童在认知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正常的儿童,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阶段,应立足“全人”教育理念和美术教育的课程要求,分别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系统优化,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贴近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为后续美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首先,在教师教育理念方面,除了要做好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之外,教师还要给予孤独症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融合教育的环境。其次,在美术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人一案”的教学规划,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切实发挥美术教育对孤独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助力其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制定目标,明确美术教育方向
教学目标是引领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和推进的前提。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秉承“宜少不宜多、宜专不宜散”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为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效果提供保障。其中“宜少不宜多”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尽可能地精简,突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贴合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认知需求,以此奠定有效达成的教育基础;“宜专不宜散”则强调了融合教育目标的专一性和针对性,即立足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起点,突出美术教学的针对性,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以此保障孤独症儿童的整体学习效果。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绘画多姿多彩的树时,教学目标可以从锻炼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角度进行设计,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主绘画、配色,并在完成美术作品之后为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孤独症儿童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美术绘画和创作学习,同时也能给予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融入课堂学习活动和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提高美术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三)分层教学,关注儿童个体差异
在融合教育导向下的美术教学设计中,为了确保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在明确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还要基于实际学情对儿童个体进行分层关注,以此制定细化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残障儿童的基本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次,为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搭建平台。例如,针对孤独症儿童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增加一些用美术绘画表现情绪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孤独症儿童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进一步拓宽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途径和范围,在分层教学和差异化教学的辅助下,助力孤独症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游戏教学,促进儿童主动参与
为了切实保障融合教育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育效果,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化教学入手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进一步推动孤独症儿童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和互动,为锻炼和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搭建平台。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立足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和行为特点,做好融合教学的设计工作,确保游戏化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学习需求,以此激活孤独症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和社交动机。首先,在游戏教学的形式上,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以此激活孤独症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为美术教育的实施做好铺垫。其次,在游戏教学的内容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科学调配美术游戏的难易程度,凸显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最后,在游戏材料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游戏材料,以此拉近美术课堂活动和孤独症儿童之间的距离,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交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融合教育导向下的孤独症儿童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美术教育对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立足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特征,多样化设计美术教学的活动形式,循序渐进引导孤独症儿童参与美术学习和融合教育互动,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的同时,助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及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资料:
[1]徐俊星. 用色彩和线条打开"星宝"的心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美术疗育教学法小记[J]. 中国残疾人,2022(9):54-55.
[2]卢山. “全人”发展观下美术课程助力孤独症儿童培养创想能力[J]. 孩子,2020(36):211-213.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的美术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QJYKT2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