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英译中诗歌课文的实践研究

王娟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4年34期
张家港市沙州中学 215600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部分外国诗歌,诗歌单元的教学本就偏难,外国诗歌单元更是横跨着语言文化的鸿沟,让很多的一线教学者无法应对,遇到外国诗歌单元都会选择不上这个单元,但是这几年的高考题中渐渐出现了现代诗歌题又让教学者不得不重视这个单元,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英译中诗歌为范本,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跨文化实践研究,探索出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英译中诗歌课文;实践研究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英译中诗歌课文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和“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一线教学,作为这套教材的第一批教授者,发现这套教材中有不少的外国诗歌单元,其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中就有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雀》,课下的学习提示中:雪莱的《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云雀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欣赏诗人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有四首外国诗歌:德国文学家歌德的《迷娘》(之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在第四单元的导语扉页是这样介绍着: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其实教师们并不怕诗歌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脍炙人口的诗歌更是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初高中教学,但是为什么教师对外国诗歌心有畏惧呢?因为文化的不同,语言的隔阂,教师无法做到对外国作家的“知人论世”侃侃而谈,在各种译文中不知所措,对诗歌的感悟不同,只能借助于教参帮助解读外国诗歌,这些无疑都加重了教师们的心理压力和备课负担,于是遇到外国诗歌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直接跳过。而高中生更喜欢这样的单元内容,他们喜欢多元文化,发现新颖的教材内容,如果能用“有趣”的形式加以引导,他们会发现语言的美丽,多种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新意。

基于本校高中生以英语作为高考主科,所以我们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英语为母语的外国诗歌作为实践研究的蓝本,最终选取《语文必修上册》中雪莱的《致云雀》,《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惠特曼的《自己之歌》;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这三首外国诗歌。鉴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诗人自身情况知之甚少,缺少阅读外国诗歌的经验,教师可以做以下的安排:在《树和天空》这首诗歌中,教师在课前导学案中补充这首诗歌的英文原文,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翻译,激起他们的翻译兴趣,然后将市面上流行的陈黎、张芬龄的译文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李笠译文进行对比,让他们推荐一份最贴近原诗意蕴的译文,并说明理由。让学生通过自主研习对知识点进行提前梳理,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篇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同时,语言应该凝练生动,表达出其中的神韵和韵律之美。[1]寻找最贴近原诗意蕴译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借用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进行串联本首诗歌的要点:由意象到意境,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通过拓展特朗斯特罗姆的个人资料,以及链接中外有关特朗斯特罗姆的文章,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探寻这首诗歌的主题。当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降低难度,例如书本学习提示中说提及到的主题: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也可以运用教育机智将其变成一道开放性题目,做到言之有理即可。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本就是一首小短诗,一课时就可以完成。教学过程中既有英译中的诗歌还原与再创作,在译文版本筛选中更是将解读诗歌的方法暗藏其中,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收获知识,探寻学习外国诗歌的乐趣。

《致云雀》这首诗歌虽然作者雪莱是英国诗人,诗歌是用英语创作,但是和《树和天空》有很大不同,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当代诗人,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诗歌短小精悍,所用的是现代英语单词和语法,原文难度不大,学生乐于去尝试翻译。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1792年——1822年,所以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古英语单词,全诗21节,翻译不易,理解起来更不容易。秉持着学习外国诗歌需要回归原著的思想,但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内容的深度,教师可以选取全诗的123节 进行重点讲解。学生需要在原文的旁边做好单词和句式的翻译,然后对比查良铮(穆旦)版本、江枫(教材中选用的诗歌译者)版本并结合自己所写的翻译,从翻译学“信达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译文对比,信:忠于原文;达:通顺畅达;雅:文句生动,优美。在对比中要关注到整首诗歌长短句的编排,大部分同学在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中都能直观感受到《致云雀》独特的长短句魅力:全诗共21节,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5个诗行构成,同时每节的前4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这使得整首诗歌音律非常对仗工整。[2]。 每节的格律为ABABB,教师可以提示:原文第一节第一句最后一个单词“spirit”和第三句最后一个单词“near it”末尾音节都为“it”,第二句最后一个单词“wert”,第四句最后一个单词“heart”和第五句最后一个单词“art”末尾音节都是“rt”。第二节和第三节的规律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最后进行概括:在《致云雀》英文原文中,每一节的第一三句最后一个单词押尾韵,第二四五句最后一个单词押尾韵。每个诗节的前四行较短,节奏急促,最后一行较长,节奏舒缓,营造出一种先急后缓的音乐效果,与自然中云雀的歌声相似。全诗 21 个诗节循环,每一个诗节都如同云雀的一个音节,明快地跃动着,热情而昂扬 [3]。由此得出长短句的编排是雪莱有意为之,押韵和谐的目的是雪莱在创作时刻意模拟云雀飞翔的形态和鸣唱的节奏。这种创作方法也和近代中国新月派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遥相呼应。诗歌压尾韵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手法,从中能看到中外诗歌的异曲同工,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为导向,发现其中的异同会让学生得到学习探究的乐趣,更能获得文化上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学生在掌握这种鉴别方法后,再次赏析查良铮、江枫的译文中的押韵,查译文中的第二、四、五行押韵,第一、三行没有押韵,这就不忠于原诗,在末行韵律的处理上,江译文更为成功,“翔”与“唱”押/ang/韵,形成对仗,同时长音/ang/韵更能反映夜莺歌声的悠扬,也延缓了阅读的韵律节奏,使这一节的结束显得更为自然、流畅,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4]总体上江枫先生的译文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较高,译文的句式结构基本上与原文一致。他创作性地、灵活地运用改写、补充等翻译技巧使原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变得通顺流畅、易于理解。[1]这时候学生们会更加偏向于我们的教材——江枫版本,然后让他们在原文和江枫版本的5——12节中寻找出意象,通过意象的叠加概括出云雀的形象特点:美丽、欢乐,热爱光明,由此导出诗歌中云雀的象征意义:云雀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发放的导学案中应该给予学生有关资料:珀西·比希·雪莱、穆旦、江枫的个人知识拓展,《To a Skylark》原文,查良铮版《给云雀》全文。通过资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原文共有52节,《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只选取了第31节,教材学习提示中这样写着:朗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之力和诗中凸显出的那个宏大的自我,诗中列举的许多自然事物,在传统的首诗歌中很少出现,惠特曼则赋予了这些事物以诗意。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案上增添《自己之歌》英文原版,惠特曼的个人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市面上大众翻译版本——李野光的译文和赵罗蕤译文,采用跨文化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加教师点拨中有所获得。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英译中诗歌课文实践研究中,课堂实践先行,在笔者撰写论文之际,《致云雀》和《树和天空》已经在市级校级公开课中成功展示,这些成功都说明了此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滨源.《致云雀》两种中译本之比较[J].今古文创,2021(20):120

[2]张艳.从《致云雀》看雪莱的浪漫主义精神[J].北方文学,2020(23):49——50.

[3]李海明.心灵的礼赞与哲理的冥思——析雪莱《致云雀》的双重意蕴[J].咸宁学院学报,2004(02)

[4]毕璇 葛纪红.三美论视角下《致云雀》两个汉译本对比分析[J].英语广场.202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