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李丽
  
教学实践媒体号
2024年35期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三星中学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发现这些新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成效显著。本研究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创新;人教版教材;批判性思维。

引言: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传承的载体,在高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面对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阅读理解力停滞不前、缺乏批判性思维等。因此,如何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传统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兴趣缺失:阅读之门的紧锁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这种机械式的阅读模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座冰冷的文字迷宫,难以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加之,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辅资料,内容单一且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对阅读的抵触情绪。这种兴趣的缺失,如同一把无形的锁,紧紧关闭了通往阅读世界的大门。

(二)阅读理解力停滞:思维的枷锁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如同被束缚在一条固定的阅读轨道上,面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时,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导致阅读理解力难以有效提升。这种阅读理解力的停滞,不仅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成为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

(三)批判性思维缺失:创新的阻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锻炼。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缺乏质疑和批判的勇气。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成为了学生创新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创新实践:探索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情境阅读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尝试将情境阅读法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具体而言,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主题,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阅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荷塘的夜景视频,同时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二)主题阅读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采用主题阅读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然后选取多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逐步构建起对主题的全面认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多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升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三)批判性阅读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入批判性阅读法。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质疑观点、分析论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拿来主义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实践效果:创新教学方法的成效显著

(一)阅读兴趣显著提升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欣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往,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推荐的阅读材料,现在,学生开始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进行阅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热情和投入度上。学生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甚至会在课后主动与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

主题阅读法和情境阅读法的实践应用,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带来了质的飞跃。通过主题阅读,学生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而情境阅读法则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增强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时,能够灵活应对,游刃有余。

(三)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批判性阅读法的实践,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思考、质疑和批判。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分析论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发现这些新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成效显著。然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共同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严卫强.从"教"到"不教而教":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实践[J].  2024.

[2]季芳.高中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24(1):33-35.

[3]张岚.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高考, 2022(20):84-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