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童玩”课程理念的家乡美食文化教育在角色区活动中的创新实践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童玩”课程理念的家乡美食文化教育在角色区活动中的创新实践。通过营造家乡美食街氛围、设置多种角色、准备丰富食材等方式,让儿童在玩乐中体验家乡美食的魅力。实践案例表明,该活动不仅提升了儿童对家乡美食文化的认知,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儿童在互动与合作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冲突,促进了社交技能的发展。
关键词:“童玩”课程;家乡美食文化;角色区;创新实践
引言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家乡美食文化作为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将家乡美食文化教育融入儿童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还能激发儿童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基于“童玩”课程理念,通过角色区活动的创新实践,让儿童在玩乐中体验家乡美食的魅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童玩”课程理念与家乡美食文化教育的融合
(一) “童玩”课程理念概述
“童玩”课程理念,以儿童为核心,主张在玩中学习,学中成长。它强调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鼓励儿童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儿童教育中,“童玩”课程占据重要位置,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课余生活,更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童玩活动,儿童锻炼了动手能力,发挥了创造力,还在互动中提升了社交技能,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家乡美食文化的教育价值
家乡美食文化是地方独特的文化标识,蕴含着历史与民族的精髓。将美食文化融入儿童教育,对儿童成长大有好处。儿童通过了解家乡美食,能更深刻地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归属和认同。传承美食文化,应从儿童开始,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美食背后的文化意蕴,成为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此外,家乡美食文化还能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空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助力他们健康成长[1]。
(三) “童玩”理念与美食文化教育的融合实践
“童玩”与家乡美食文化的结合,为儿童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可组织儿童动手制作家乡特色美食,或扮演美食摊贩等角色。此类活动不仅能锻炼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并在互动中提升社交技能。同时,这也是传承和弘扬家乡美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时,需确保活动充满趣味,让儿童在玩乐中习得知识;强调亲身实践,让儿童体验美食制作的乐趣;尊重儿童自主,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快乐成长,促进全面发展。
二、角色区活动中家乡美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 角色区活动的设置与准备
在角色区活动的环境布置上,我们力求营造出一条生动的家乡美食街氛围。通过悬挂家乡特色美食的图片、摆放仿真的餐具和厨具,以及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物,如灯笼、窗花等,让孩子们一踏入角色区就能感受到浓厚的家乡气息。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角色分配和材料准备。根据家乡美食街的实际场景,设定了厨师、服务员、顾客等多种角色,并制作了相应的角色牌,以便孩子们选择并佩戴。同时,我们准备了丰富的食材和制作工具,如面团、馅料、模具等,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亲手参与到美食的制作过程中。
(二) 家乡美食制作与角色扮演的融合
以家乡特色小吃“青团”、传统糕点“麦芽塌饼”等为例,我们将美食制作与角色扮演紧密结合。孩子们可以选择扮演厨师,亲手制作青团或麦芽塌饼。在这个过程中,厨师们须要解食材选择、搭配、制作步骤,批准实际操作加深对家乡美食文化理解、体验。同时,服务员角色则负责接待顾客,介绍美食特色、口感,让顾客在品尝美食同时,也能感受到家乡热情、好客。
(三) 角色区活动中的互动与合作
在角色区活动中,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尤为频繁。顾客与服务员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服务员能够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提供满意的服务。厨师与助手之间则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美食的制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商、如何解决冲突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2]。
当顾客提出美食特殊要求,服务员需要倾听并转达给厨师,确保需求被满足。厨师与助手在制作时,会自然分工,比方说搅拌面糊与成型,共同协作完成美食。这种互动协作不止锻炼孩子们社交技能,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与难题搞定,促进全面发展。
三、案例分析:基于“童玩”理念的家乡美食文化教育实践效果
(一) 实践案例的选取与背景
本案例聚焦于以“家乡特色小吃——盘龙心”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地点选在某幼儿园大班,旨在通过组织儿童亲手制作盘龙心,深化他们对家乡美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该班级共有30名儿童参与,年龄均在5-6岁之间,他们对家乡的美食有所耳闻,但大多数孩子从未亲手制作过盘龙心这一特色小吃。此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体验制作盘龙心乐趣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家乡美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实践过程与实施细节
活动同样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在第一课时中,教师首先向儿童们介绍了盘龙心的历史渊源、制作原理以及它在家乡美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教师进行了详细的示范操作,让孩子们对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亲手实践。在角色分配上,我们设置了“主厨”、“助手”和“推销员”等职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角色。“主厨”负责盘龙心的主要制作工作,如和面、调味、塑形等;“助手”则负责协助主厨准备食材、传递工具,并在活动结束后负责清理工作台面;“推销员”则负责将制作好的盘龙心进行展示和推销。
制作盘龙心的步骤相对复杂,但孩子们却乐在其中。他们首先挑选优质的面粉和配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和面和调味。接着,孩子们将和好的面团塑成盘龙心的形状,这需要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将塑形好的盘龙心放入烤箱中烘烤至金黄酥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们发挥自主性,尝试不同的调味方法和塑形技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 实践效果与评估
实践效果十分显著。孩子们对家乡美食文化的认知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不仅了解了盘龙心的制作工艺,还学会了如何挑选食材、调味、塑形等烹饪技巧。同时,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厨房工具,如何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3]。
结论:
基于“童玩”课程理念的家乡美食文化教育实践,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角色区活动的创新实践,儿童在玩乐中体验家乡美食文化,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建议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加强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对家乡美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此实践模式值得在更广泛的儿童教育领域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孝华.幼儿园"创艺童玩"园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究[J].早期教育:艺术教育, 2023(5):7-9.
[2]盛舰黎."古韵+智慧"视角下的"童玩乌镇"课程实践[J].幸福家庭, 2022(4):58-60.
[3]祁仁东,李骏.以"童化教育"促进儿童优质发展[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2022(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