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路径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重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突出教学的灵活性,提升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课程思政”建立起结构性关联,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发展。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科特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遵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活动教学和体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论述了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路径探索,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装设计;社会实践活动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个人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手段,也是破解大学生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重要抓手。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卢梭最早提出“实践活动融入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本能和天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也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将这一观点应用到认识论当中,从而为辩证唯物论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这些观点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培养实践能力更是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方式,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强调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学科,实践能力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可实现服装设计技能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高度融合。瞄准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定位,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依托社会实践等载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存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一方面,服装设计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开展的实践课往往是彼此分离的,二者之间的关联度不是很大。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的教学中,在实践课环节,设计了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诵读赏析经典,不忘党的初心”为主题的实践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制作“五星红旗”、“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画像”等形式来开展实践课,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学生的作品在下课后就被摆放在教室、办公室,甚至被扔掉,未和服装设计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配合,思政课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的关联度不是特别密切,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内容较为空泛、死板等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仍多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传统模式,导致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
(二)社会实践活动价值取向错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它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信息纷呈的互联网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化和娱乐化倾向。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没有作用,从而出现了敷衍了事的现象;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种娱乐,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佳。
(三)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往往是在特定时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规划,缺少连贯性和连续性,缺少机制保障,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提升,质量得不到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路径
(一)创新形式,结合专业特色,协同培养能力
课程思政不能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理论教学方式,需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接受度。[2]其中,把课程思政和专业课进行有效结合,挖掘思政元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如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把汉字艺术、色彩元素、水墨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参观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博物馆、拜访服饰传承人、参加服装设计比赛等形式,创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提升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二)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保障
结合专业特点,从顶层设计入手,树立立德树人的素质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制度保障,确保德育目标落实落细。这就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服装学院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人员设计。如云南轻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安宁市新村社区开展校地共建,并签订了共建协议,以制度形式保障了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定期到社区学习彝族刺绣、扎染、传统纺织技艺等,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三)挖掘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挖掘思政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与目标。[1]针对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功利化和娱乐化倾向的错误价值观,可通过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汉字、色彩、传统服饰设计等元素,把思政课带到少数民族村落、田间地头、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服装设计的重要作用,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上好上活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www.gov.cn.
[2] 李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6):177-179.
[3] 李祯,傅琪.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探索—以“有风景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为例[J].探索研究,2022(9):55-57.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全额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J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