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特殊背景下考研机构对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摘要】特殊背景下,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去向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大学生的就业规避行为导致就业市场劳动力的流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与观察法,立足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双减政策出台后将目光转移至大学生考研的辅导机构对大学生选择就业还是考研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拓宽了现有研究的视角,率先在考研机构行为与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丰富并完善了考研机构行为和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最终达到帮助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规范考研机构行为的目的。
【关键字】就业规避;计划行为理论;考研;特殊背景下
1、研究背景
在特殊背景下,考研热度剧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而非选择就业。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341万,2021年报考人数377万,2022年的考研人数突破457万,同比增长高达21.22%,而2022年的录取率相较于2020年的29.05%和21年的29.55%,不升反降,只有24.22%,这意味着超过300万考生将以失败告终[1]。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大学生前仆后继,选择加入考研大军。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动机是许多大学生逃避就业。大学生本可以选择在毕业后就业但实际不选择就业或无目的地推迟选择就业,这些行为被称为就业规避行为。就业规避行为体现了个体对就业的回避态度,一旦大量应届毕业生表现出逃避就业的行为,便会不断压缩就业的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甚至断供,从而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企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受到2021年教育双减政策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机构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管控。与此同时,受管控的辅导机构逐渐将目光投入考研教育的市场,新的考研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入考研辅导市场。这些机构所开展的宣讲会、引入成功案例等行为,能够改变大学生,尤其是缺乏未来规划的大学生对待考研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考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考研机构所开展的辅导课程,尤其是以保过班、精英班等名号进行宣传的课程,能够改变大学生对“考上研究生”的信心;考研机构所营造的考研氛围,让大学生感到“大家都在考研,我也要考研”。可见,考研机构的各类行为,均指向大学生的考研意愿。而上述的三类行为也对应着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与此同时,大学生考研意愿的提升,则意味着选择就业的可能性下降,尤其是对于缺少未来规划的大学生而言。可见,大学生考研意愿的提升,很可能引发其就业规避行为。那么,考研机构行为、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和就业规避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现有研究缺少对三者关系的讨论。三者的关系符合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考研机构行为、大学生考研意愿和就业规避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2、国内外理论回顾
2.1考研机构行为、考研意愿与就业规避行为的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现有研究对考研成因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对考研结果、考研机构行为的关注较少,对就业规避行为的关注相对缺失。
在考研的前因研究中,现有研究基于多种视角,分析了考研的成因。比如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供求理论、内部收益率、成本收益净现值等指标进行分析;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研究考研与就业收益的机会成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学习动机、社会认知、成就动机理论进行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理性选择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进行分析。总而言之,国内外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引发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社会因素(如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就业形势严峻等)、学校因素(如高校鼓励学生升学、为备考生创造有利条件等)、家庭因素(如父母期望、经济条件许可等)和个人因素(如实现自我价值、害怕就业等)等方面。但是,对考研机构的行为关注不足,且缺乏对考研意愿的实证检验。
2.2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回顾
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能够有效解释个体行为意愿和最终行为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个体感到对某种行为的控制程度均会影响其行为意愿,最终产生某种行为。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个体认为外部环境是否期望自己从事某种行为;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考研机构行为、考研意愿、就业规避行为三者的关系间,计划行为理论尚未得到应用,但是该理论具有足够的逻辑基础,可用于解释三者的关系。考研机构的行为,如宣讲会,能够改变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考研机构营造的氛围,能够改变大学生对考研的主观规范,即感到学校需要我考研;考研机构提供的辅导课程,能够改变大学生对考研的感知行为控制,即感到我有能力考研。因此,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得以提升。而考研意愿的提升,意味着该大学生最终很可能会选择考研,而非其他事务,如就业,于是就业规避行为由此产生。
2.3研究述评
目前,尚未形成关于就业规避行为的研究成果;考研意愿的后果研究相对缺乏;考研意愿的前因研究中缺乏对考研机构行为的关注。此外,计划行为理论可以用于解释考研机构行为、考研意愿、就业规避行为三者间的关系,但同样尚未得到应用。因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考研机构行为、考研意愿、就业规避行为三者的关系,能够有效填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3、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
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按照个体对待某种事物的态度、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个体感到对某种行为的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分析解释辅导机构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的影响。
3.1改变大学生对待考研和就业的态度
考研机构一般会面向大二大三的大学生开展宣讲会,在大学生尚未对考研与就业有很大的选择倾向时,引用成功考研案例等,列举考研的优点改变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让大学生产生对考研的兴趣。一些考研机构也会抓住部分大学生因为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产生的害怕情绪,对就业环境进行一些不完全真实的夸张渲染,加剧大学生对就业的恐惧心理。
3.2在大学生周边营造考研氛围
大学生由于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大学生在思考问题做出决定时常常带有一些依赖心理,会听从父母老师或是周边同学的意见,选择大多数人赞同的选项,当层出不穷的考研辅导机构进入校园进行宣传时会首先吸引一批对考研有兴趣的人,随着这样的人群在考研机构的宣传下越来越多时就会带给大学生“身边的人都在考研”的感觉,由于对自身优势认识不够清晰加之在从众的心理的影响下,另一些大学生也会随周边的人一起选择考研,考研人数越多,带动越多周围的人,形成了一个人数不断增加的循环。越来越多的考研大军所营造的氛围甚至会影响到一开始坚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做出的选择产生是否正确的怀疑,更有甚者会产生考研才是正确道路的想法,转身投入考研大军中。
3.3改变大学生对考研和就业的信心
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都为理论课程,这会使大学生天生就有对就业之类的实践产生畏惧,加之对就业信息的不够了解,会认为就业即实践可能会脱离自身能力的掌控。而考研机构所列举的成功案例,推出的保过班、精英班等则会让大学生对考研产生只要报名学习就一定可以考上的心态,并且认为考上研究生后所面对的理论研究相较于就业后面对的实践更容易掌握,从而产生对考研的倾向。大学生对待就业的信心与对待考研的信心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而非立即就业。
4、大学生就业规避行为的解决对策
4.1改善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
大学生可能对即将进入的职场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一方面来自就业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来自对于自身的不自信。为了改变这一问题,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可以设置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也可以专门为学生配备求职导员,建立校友工作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场,消除就业恐惧,从而树立积极、阳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观。
4.2加强对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正向心理干预
大学生在求职时、选择是否接受某项工作时,经常会考虑周围同学、朋友、老师和亲戚的看法,可能会出现盲目随大流的情况,结果错失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机会,这种受到周围社会群体对自己特定行为的期望影响的就称为主观规范。因此,为了调整这一现象,可以加强正向心理干预,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工作岗位,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发挥好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关系,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从而做出最优选择。大学生也可以与正处于就业期的同学积极交流,相互开导,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3增强大学生的知觉控制力
许多大学生由于信息闭塞且对未来尚处于迷茫阶段导致并没有充分掌握有关就业的信息,对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不够了解,缺乏展示自身优势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无法感知到对于就业的行为控制力,所以大学生更容易消极就业甚至是放弃就业。针对这一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学习的要求,尤其是实习工作的要求,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帮助大学生在实习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接受来自同事、上级的反馈和纠正,提高自己的职业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知觉控制力[4]。
5、小结
近年来“考研热”现象的背后离不开考研机构的推波助澜。本文厘清了考研机构行为与大学生考研意愿、就业规避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应对考研热现象,进一步规范考研辅导机构的相关行为,促进就业率上升,社会稳定发展。
Abstract: In the post pandemic era, most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employment destination is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nd their employment avoidance behavior leads to the loss of labor in the job marke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n college students' choice of employment or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Expanding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ing research, taking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stitu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voidance behavior,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s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stitution behavior a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voidance behavior.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help relevant departments cope with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voidance behavior and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post pandemic er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mployment avoidance; Taking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参考文献:
[1]陈慧英,雷浩然,杨利红.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思考——基于西安某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No.564(12):70-72.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2.12.003.
[2]何玉玲,王姝懿,樊雯琪等.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研究——以驻烟某高校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No.740(05):165-166.
[3]高晓恬,张云昊,陈广平等.基于期望理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继续深造的机会成本分析[J].文教资料,2018,No.782(08):138-140.
[4]王楚平,金小东,黄辉.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No.270(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