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齐国货币看齐国铸币业和商业分布
摘要:春秋战国是社会巨变时期,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诸侯国各自拥有封国铸币权。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曾发行过贝币、刀币、圜钱等多种金属货币,但属齐刀最具特色。刀币也是先秦货币四大类型之一,齐刀的铸造和出土对我们研究学习齐国商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齐国;货币;铸币业;商业
一、齐国货币概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而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商品交换逐渐形成,由物物交换到铸造货币作为媒介购买商品。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加之各诸侯国纷纷强大,在国内拥有绝对的统治管辖权,各自都为富国强兵而开始铸造货币,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是自建国就是周朝一个强大的东方沿海诸侯国,可分为姜齐和田齐前后两个时代。齐国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姜太公起便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1]1480的政策,让齐国商业逐渐繁荣;到齐桓公时,管仲改革、重农重商这些经济政策也让齐国的经济更加发达,大国地位更加稳固;田氏代齐之后,经过政治变革的齐国依然屹立于东方,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虽然时代背景不断变化,但是齐国经济的发展并未停滞。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齐国自然有着独特的货币体系,其铸造发行过贝币、刀币、圜钱等多种货币,其中以刀币最具有特色。
春秋战国时,刀币是四大货币体系之一,由于形似刀削,仿照普通民众生活中所用的刀具而制成,称之为“刀币”。齐国处在现今的山东沿海,以打渔为主要生活方式,捕鱼宰杀都少不了用到刀削,孙敬明先生也曾写道“齐刀币是由当地商代和西周时期所习惯应用的青铜刀削的形制发展演变而来的”。[2]当时多国都有铸造刀币,如尖首刀、针首刀、直刀币、燕明刀、齐刀等,而齐刀主要分为齐大刀和齐明刀。
(一)齐大刀
齐大刀按照钱体上文字数量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几种类型。根据出土与文献记载中常见“齐法化”、“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等。“法化”即法定货币的意思,《管子·七法》记载道:“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3]58“化”同“货”。
1.铸造形制
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背文接近刀首部都有三条横纹和一个十字星纹。材质是青铜器,故比较厚重。
三字刀,“齐法化”通常长17.8-19厘米,宽2.6-3厘米,重40.8-52.4克,六枚“齐法化”刀币首尾依次衔接,能构成规则的大圆环,铸造工艺非常考究。“齐法化”之“齐”应当指整个齐国,是田齐建国后的通用法币,意味着当时齐国货币已有统一之态。
四字刀,“齐之法化”长约17厘米,宽2.8厘米。《历代古钱图说》谓“齐之法化”之“齐”不是全国之货币,而是一城一邑之货币,类似于“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也就是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货币。[4]铸造于田齐时期。
五字刀,“安阳之法化”通长18.5厘米,宽2.8-2.9厘米,重44.5-50克;“节墨之法化”分大小型两种,大型长17厘米,宽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长14-16厘米,宽2.0-2.3厘米,重33-35.5克。安阳和节墨都是城邑。
六字刀,“齐造邦长法化”通常18.2-18.5厘米,宽28-29厘米。这种刀范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缘的,另一种是断缘修补的,因此学界有人认为此刀应该铸造过两次。
总之,齐大刀应该是分为早、晚两期。两期相比较,早期刀脊外廓线均断于刀身和刀柄的相交处,面文均为地名加“之大刀”三字,背面下方铸有一两个文字;晚期刀脊外廓线与刀柄外廓线相连,不再断开,面文均为地名加“大刀”二字,背面下方文字多为单字。由此可见齐大刀技艺的不断精进,制作越来越精良。
2.铸造时间
根据过去考古情况,齐大刀多发现于窖藏,目前未见于墓葬,至今对于此仍是未解之谜,所以齐大刀铸造具体时间还不能特别精准。只知目前学界把有无“之”字,作为齐大刀铸造的前后两个阶段,约等于姜齐和田齐两个时段。郑家相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中提到齐刀铸造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并指出:“以边缘断作隆起,制较精者,属吕齐;边缘不断作隆起,制较率者,属田齐”。[5]朱活《古钱新探》与这一观点基本相同。在《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中,孙敬明写道“齐之法化”面文中“齐”字具有晚上文字特点,而面文、背文除“齐”字外,皆有春秋早期特色,则推断“齐之法化”始铸于春秋早期。[6]
根据“节墨之法化”和“安阳之法化”来判断,齐大刀铸造于节墨和安阳两地;“节墨”即“即墨”,在公元前567年齐国灭掉古莱国时并入齐地;“安阳”应属莒国“五阳”之一,公元前549年齐灭莒,将其纳入齐地,此后两地开始铸造货币。其间位于姜齐春秋时期,而“齐之法化”早于两种货币,故推测齐大刀始铸造于春秋时期。
根据史料《管子》一书,也曾记载过:“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为币”,“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铸钱于庄山”(《管子·轻重戍》)。虽然《管子》一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汇编的是先秦各学派言论,但原本就是基于管仲的思想、行为所成。因此里面所著内容基本就是春秋齐桓公及其之后时期,据此齐大刀也应铸造于齐桓公时或其之后,也就是春秋前期。综上所述,齐大刀开始铸造时间约是春秋早期。
3.流通区域
根据考古出土不完全统计,齐大刀流通没有越过山东省,主要是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烟台市、威海市、泰安市、日照市、临沂市等所辖的市、区、县,省内莱芜市、聊城市、菏泽市所辖区,暂时未有齐刀币出土。[7]
(二)齐明刀
1.铸造形制
由于齐明刀是在燕国伐齐国期间所铸造,所以其形制受燕明刀影响,但又有所区别,有着自己的特点。刀身较燕明刀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刀背有齐、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文字、符号。
以其刀曲折状态分为“圆折刀”和“磬折刀”两种,分别是体型较大和较小,长度都是12、13厘米左右,重量都是十几克。由于春秋战国时燕国一直都比较弱小,加上地理位置偏僻,其铸币工艺比较粗糙,故齐明刀也相对较差。
2.铸造时间
齐明刀使用时间特别短,它是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产物。齐、燕几年间互相讨伐,在燕国讨伐齐国,占领原本齐地,期间铸造出齐明刀使用,即公元前284年燕伐齐到公元前279年齐破燕。
3.流通区域
由于齐明刀铸造时间短,故铸造量较少,出土也较少。根据以前考古出土记载,主要在现今淄博市、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所辖市、县,此外河北沧县出土最多,河南洛阳、江苏淮安、天津等地都有出土。[8]因此推测当时除了本国流通使用外,应该是齐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商贸往来,让齐明刀流通到他国境内。
二、齐国货币反映齐国铸币业分布
(一)分布特点及地域变化
根据出土的齐国境内币范,主要集中在淄博、潍坊、青岛平度、莒县四地。淄博地区除出土刀范,还有木炭、陶器残片和烧土痕迹,可见作为齐国都城,临淄是重大铸币区域;潍地区出土三处币范,分别是今青州市、临朐县、潍坊市;平度市发现明刀范,即墨故城属于今平度市;莒县莒国故城出土一些残陶范和发现陶范窖藏,由于“安阳之法化”的“安阳”居何地,一直众说纷纭,学界也有安阳莒县说,根据该地刀范出土,也可说明安阳刀出自这里,推测安阳也可能就是莒县。
综上所述,可将齐国境内铸币区以泰山、鲁山、沂山一线划分为南、北二区。[5]铸币区域主要在山东东部,靠近海洋的几大市,分布在当时各个诸侯国的都城附近,地域由鲁北向鲁南扩展,都成为齐国货币铸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布原因
齐国铸币区域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因为兼并战争需要。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实力更加强大,为了称霸,需要兼并各小国扩大土地,先后灭掉古莱国和莒国,将即墨和安阳纳入疆域,进行铸币,临淄铸币区不能满足齐国货币需求,为方便进行商贸活动,促进商业发展,铸币区有所扩展。其次,受政治和军事影响。临淄作为齐国都城,是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加之矿产资源丰富,为了维护统治和发展经济,其地分布铸币区域;莒县、即墨是古莱国和莒国故城,也是在燕军伐齐时,唯一保留下的两块地域,为齐复国保留希望,可见两地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军事要塞,为了满足军事需求,铸币业如此分布。
三、齐国货币反映齐国商业分布
(一)分布特点
齐国商业分布与传统商业城市一样,都是出现在国家都城、交通便捷地、经济富饶地区。因此齐国商业分布也是是如此特点逐渐变得规模化。首先,在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是海岱间拥有七万户的大都会,《战国策·齐策》描写道:“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志高而扬”。其次,齐国即墨、安阳也是有名的商业都会。齐币出土在平度、即墨地区,是古莱国旧道,贯通半岛南北交通重要部分,济南出土齐币是齐通往赵、卫的交通要道。最后,齐币出土于今济南所辖区,该地区靠近西方各封国,紧挨齐国都城,是当时齐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集散地。货币出土于烟台福山、牟平地区,位于海边,是海上贸易集散地,都是商业发达,经济富饶地区。
(二)分布原因
第一,交通对商业影响。当交通便利,货物运输就特别方便,商贸交易、购买就更加频繁。齐国灭莱就是为打通通往海上贸易的大道,烟台福山就成了商业贸易区;灭掉莒,是为通往吴越,成为齐国东南重要交通要道,后来莒也成为齐国五都之一。
第二,政治对商业影响。政治的稳定才能保证商业、经济更好地发展。作为政治中心的齐国都城临淄,自然也是商业中心。作为都城,统治者所在地,布局必然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能够吸引、汇集更多人口,往来商人较多,都城设立专门“市”。
第三,对外往来影响。齐国作为东方海滨之城,历来注重工商业,因此在与周边封国和谐相处中,必然注重商贸交易,与各国交界城邑应是商业中心,如吴越交集地莒、赵和卫交集地济南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齐刀有着独特体系,币制一直较稳定,以文字来区分其样式。从齐币样式,了解到当时齐国工艺精美,手工业发达,以及齐国货币由分散走向统一,铸币权最终归中央。为后世提供借鉴,统一国家必统一货币。从齐币、币范出土地方,大致了解出齐国商业频繁往来的区域,从而推测出齐国商业中心分布,看出齐国商业面貌,从而知道齐国商业发达、经济富饶,在春秋战国时成为大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孙敬明,王桂香,韩金城.潍坊新出齐币与研究[J].中国钱币1987(03):20-31.
[3] 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
[5]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58.
[6]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M].齐鲁书社,2006.
[7]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04.
[8] 么彬.齐国金属铸币概述[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04):32-36.
作者简介:王影(1998年),女,重庆璧山,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先秦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