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东西方文化互融互渗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对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风险与挑战。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在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着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保育专业音乐课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在树立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为课程思政建设开拓创新实践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保育专业音乐课;模式转变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报告中明确强调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兴盛和民族传承的重要性。坚定民族与国家的文化自信,不单是夯实政党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更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持久发展的核心推动力[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机结合是各级各类院校传承、培养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作为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此,本文以中职保育专业为例,介绍在当前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针对专业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规划。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对中职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紧紧衔接,将个人志向与祖国发展牢固捆绑,让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引领者个人意志,才能实现中职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作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将传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技能学习与实践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青年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坚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信念。
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受教育者优秀品质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着重挖掘专业知识领域内部潜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转变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技能知识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同脉同源。有效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灵活的应用在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之中,在保证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同时,促成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音乐课作为专业技能课程,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横向上,我们可以尝试介绍不同民族民间乐器的特点及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纵向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以及优秀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等,打破课堂简单说教形式,并调动了学生们在音乐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对于荣誉感。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职保育专业思政建设路径
(一)将文化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
课程思政所带来得新型教学模式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新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二者机结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注重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的双向互动,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过程。让学生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除课堂教学外,通过举办民族音乐会、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了解文化渊源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来自觉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二)在教学中弘扬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文化自信程度强烈影响个人的文化自信水平。当个人处于较高层次的文化自信时,对民族的归属感会更强烈,对国家、政党文化、理念的认同感也会更强烈。[2]因此,在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文化认知认同。在教学中弘扬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教师们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渠道让学生搜集、了解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及发展史。通过中外乐器音色对比,中外乐曲欣赏对比,来找到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共鸣,从而追根溯源,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形成文化自觉,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价值引领。
第二,专业教师团队要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互动,保证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坚定的文化自信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能力。
(三)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们培养人格和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浸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因此,为实现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相融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依托于理论课堂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同时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们兴趣开发和实践形式的创新,打破传统课堂讲授的模式,将传统文化育人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让学生全场域、全过程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之中。二,以音乐文化传承为主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讲座、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歌咏比赛,鼓励学生主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集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思考与辩论等形式,了解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科学要义,加深化对音乐文化自信思想认知,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三,成立丰富多元,多层次的文化社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拥有文化情怀的同时切实成为的优秀文化传承者。
三、总结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发展面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青年学生,祖国发展的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等职业教育保育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幼儿保育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思政元素融入到保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全过程,是促进专业技能提升,加强职业道德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虹.文化自信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110.
[2]许晓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58-60.
基金课题: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为例》(项目编号: JZY23237)研究成果。
艾玲1988.05.03,女,回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