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分析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国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对普通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电气工程,自动化,实践教学
引言
在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并针对目前的情况,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力争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有所突破。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存在着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无疑可以实现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促进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将课堂移至企业,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可以快速地适应社会岗位,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更好地感受到工作环境,从而避免了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而要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推广开来,大学需要激发企业的热情,让企业愿意与大学进行合作,同时,政府还需要帮助促进双方的合作,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2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要求
该专业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和较大的可应用性。我们还在南通市、上海等大城市的电力自动化公司中做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电气自动化公司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普遍需求是:能够使用 PLC程序,能够使用监视屏幕的组态,能够使用 CAD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并且能够进行现场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熟悉并使用伺服,变频,直流调速等技术;主要介绍了电气系统的设计、选型和调试;对供电、配电系统的线路布置有较深的了解,能够独立进行现场勘察、检查、维修等工作。从以上的要求可以看到,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对于电气自动化的需要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供配电,控制系统,现场设备,以及营销等各个领域,这就造成了各个职业学校在开设课程时,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存在着“广撒网”的情况,也就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本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与永达电力通信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结成的“校企合作”,因此,本学校的重点是对供配电系统的人才进行培养,其就业方向为:电力线路巡检员、电气设备维修员、电力设备安装调试员、电路设备维修员。
3实验和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3.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实验,由各专业的理论课所承担;第二级为“学科基础课”,第三级为“学科综合课”。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述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学科间的互动,设置了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电气实验。本研究将内容分为多个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在进行下一阶段的试验之前,必须先完成较低阶段的试验,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试验。在工程教学中,对工程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种。文章指出,在综合性实验中,不一定要愈复杂愈好,也不一定要经过一次试验就得到一个有效的结果,而要使学生在经过试验之后,得到一些有用的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因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出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这时就必须要有老师参加,并对其进行指导,最后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结论。
3.2改进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手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类课程中,老师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它更具综合性和系统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渐的发展。在注重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类课程,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计算机控制、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现代控制、动作控制、自动化等相关的理论编写 CAI课件和电子教案,在 CAI课件和电子教案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问题导向”,在每一节课件的末尾,都要设置至少一个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才能根据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去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在电气化专业的控制类课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授课”,而不是单纯的“指导”,“少学多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可以写一本实验指南,来指导学生。[1]
3.3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技能为中心,够用”的原则,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为技能课程的教学服务;要把“校内实训”和“工学结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课程设置,以“实践性”为主,增加“实训”的比重。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该以行业和企业的最新发展为中心,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为基础,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大纲相结合,将本专业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作为重点,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在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与广度上,应以“应用性优先,适于使用”为基本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精简,注重实践性;
3.4优化课程考核环节
要防止课程考核阶段的流于形式,首先,要强化对这一阶段的监管,确保每位老师都能够按照校本阶段的要求,做到不“放水”;同时,老师们也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做到对每一位同学都尽职尽责,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还可以采取各种考试方法,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也要考查其实际应用的能力,例如,要求其设计一个简单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给其一定的学习压力,并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2]
3.5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机制
建立和完善的电气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还要指导学生的创新运用。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并以有趣的示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又例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类课程中,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考,并通过“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复习,并以此来整合、拓展有关的知识,这对培养创新人才是非常有意义的。要更好地注重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等。
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不管是在国内外,都存在着很大的竞争,而且由于市场的竞争很大,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如果高职毕业生想要增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找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但是,这对企业来说,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为了减少企业的压力,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这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博,黄永红,孙宇新.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06):49-53.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