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与职责定位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教育体制的变革,根据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要建立起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构建高品质的教育体制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家校社”的协作下,未成年人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上接受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培养。这也要求家庭、学校和妇联组织等相关单位和组织要做到厘清各自的责任边界和职责定位。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边界;职责定位研究
引言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一种以家校社协作育人为基本模型的育人机理。在这种前提下,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资源来进行有关的育人活动,并与学校和家庭相配合,这对建立高品质的教育体制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而在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当中,厘清其责任边界,完善划分其职责定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与职责定位进行研究。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概述
一提到“教育”,大众通常会想到“学校”这个最直观的主体。而学生们所面对的诸如学习困难、精神困惑之类的问题,自然也会被归类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归入了“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中。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资讯透过不同媒体与渠道的迅速传递,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冲击,而传统的教育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大众对于教育的理解已从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而逐渐转向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共同作用的教育系统。可以看出,只有把“家校社”这三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构建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嵌入在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中的,因此,应该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立足于地区教育实际”这两个方面的指导思想,当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家校社协同育人牵扯到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主体因素,因为各个主体因素的需求不同,所以他们在学校中可以起到的、也是必须要起到的不同的功能也存在着区别。所以,要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边界,寻找主体之间的共同点,这就是建立协作育人机制的基本原理。
家校社协同育人指的是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要素集合起来,将它们的育人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它们相互协调、融合、互动。一方面,它是面向家庭和社会开放的一套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的效用和社会资源作用;另一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从而达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的目的,从而推动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边界分析
(一)组织层面的责任边界
在传统的教育与教学中,学校的作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家长们看来,在道德修养、学业成绩、心理辅导等领域,主要都是由学校来负责的。在这个进程中,学校扮演着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主要角色,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缺乏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家庭只是负责对儿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素养提升、综合能力提升都被广泛地视为是学校的职责。“双减”政策下,父母更是常常对孩子的学业表现而感到忧虑,并以“学业成绩第一”为主要的教育出发点。在社会层次上,街道和社区更多的是利用了学校的力量来完善自己的社会治理制度,他们把一部分的社会治理工作职能交给了学校,没有在社会层次上发挥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面应有的作用。
为此,应在下列层面加强注意:
作为学校一定要保证立德树人的实施,特别是要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作为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是要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老师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会对被教育者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塑造产生很大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努力打造一支师德过关、业务娴熟的师资队伍,从而推动学校的优质发展。
三、社会组织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职责定位
在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十分紧密。但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妇联组织等相关单位和组织拥有一种“看不见”的教育资源,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对“看不见”的教育资源能起到“看不见”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目前,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的实践,主要是围绕着“家”和“校”展开的,而“社”方面,则主要是围绕着妇联组织等相关单位和组织展开的。为此要对于妇联组织等相关单位和组织的各方面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它既是包含在我们身边的小社区当中,又包括较大范围的社会资源,尤其注重对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利用,力求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为抓手,建立一个以未成年人全方位成长为目标,“共谋、共建、共生”为形态的、以“家”为主体服务对象的互动协作系统。因此,“家-校-社”三个方面应该互相配合,互相扶持,以各自的分工协作来达到三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完善。
四、从社会视角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优化
(一)强化对家长的指导
首先,在政府统一指导下,由妇联组织等相关部门成立相关的工作委员会,建立“固定协商”和“主题协商”的协商机制,并采用“固定协商”的方式,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以具体的阶段为节点,决定每年的家-校-社协同合作工作方案。利用相关的“沙龙”“研讨会”等方式,让彼此之间对自身所掌握的先进的做法进行交流,并对优秀的案例进行适当的总结和推广,进而在共享中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进行创新。
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由妇联组织等相关部门成立相关的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在对家长进行指导当中,将三方现有的“育人”的软、硬件条件罗列出来,以季度、学期或学年的时间间隔,将各自的好的个案与大家共享,并通过简报、美文、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向大家展示和交流。要明晰三个方面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站在家庭的视角上,将红色故事、传统习俗、家教理念、教育心得等优秀的内容,利用定期的专栏讲座、现代媒体机制等多种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突出。此外,还要注意牵头对辖区内图书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进行合理的布局,使社区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在学校、社区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分享先进的工作经验,使参与家校社相关活动的家长在理念的提升中改变育儿策略,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形成。
(三)强化考评机制
妇联组织等相关单位和组织,要与教育部门之间共同建立起相关的考评机制。每个学期都要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开展效果,列入到对片区内学校的年度考评指标当中。这样,通过考评机制的开展,强化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个主体进一步对工作方式进行优化。
结束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近些年来国家所大力推广的一种全新的育人观念。为此作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主体都需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2007(9)5-7,27.
作者简介:蔡鹏,1986.11,男,江苏,汉,江苏省妇联新媒体中心部长助理;民进会员、民进江苏省委妇儿工委委员,研究方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