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口腔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家长口腔卫生认知的影响
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择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社区内22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开展口腔健康行为教育活动,比较活动前后父母口腔健康意识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影响。结果:实施口腔健康行为教育活动之后,父母口腔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也得到改善,龋齿充填率也明显提升。结论:开展针对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卫生认知;儿童家长
引言
牙齿对食物的切磨程度直接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儿童的生长发育。近年来,乳牙、年轻恒牙龋齿及儿童牙颌畸形的发病率极高,这些疾病可以影响儿童颌面部发育和口腔的正常功能。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的组成部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依赖于良好的健康行为,儿童阶段是口腔健康行为和观念培养的重要形成时期。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自身的口腔卫生健康状态。近年来,关于口腔健康行为是否会影响儿童龋齿发生的研究已有展开,但目前口腔健康行为是否会直接影响儿童龋齿的发生尚无定论,且相关研究仍较少。尤其是家长对于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领域的研究更是稀少。
口腔疾病不仅会给儿童的生理产生一定的痛苦和困扰,并且很有可能会对儿童的合面发育完整性以及美观性产生影响,如果缺少及时的治,很有可能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交活动产生干扰。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口腔健康行为和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拥有科学,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实现口腔疾病预防的关键所在。而帮助儿童群体保持良好口腔健康行为的关键在于给予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端正关于口腔健康的态度。并且面向儿童群体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因为儿童群体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同时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可塑性,因此儿童往往是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应当提高面向儿童群体,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考虑到传统口腔教育表现出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限性,并且在内容方面主要以指导儿童正确刷牙为主,因此儿童群体表现出的依从性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积极思考如何面向儿童群体实施科学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纠正不良口腔卫生行为,以此凸显健康宣教的价值。本研究随机选取部分幼儿园,并对该部分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及其看护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对比分析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家长对口腔卫生知识、态度和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情况,旨在探明口腔健康行为是否对儿童龋齿的发生产生影响,从而为儿童龋齿的防治提供指导,以此提高儿童的牙齿健康水平。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本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35名为研究对象,男童94名、女童126名,年龄2~5岁,平均4.5岁。
1.2方法
成立儿童口腔保健小组
由2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1名为口腔科主任医师,负责口腔疾病检查和治疗。1名为口腔科主管护师,负责对儿童进行动态护理评估,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实施口腔疾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和刷牙方法考试评价教育效果,并收集反馈信息,制订下一步护理计划。
2)进行龋病检查和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
由口腔科医生按照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和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诊断标准,对220名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并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建立儿童健康档案,以进行健康教育前后效果比较。
3)制订健康教育目标
①正确口述口腔保健的一般常识及正确的刷牙方法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早晚及午餐后刷牙。②克服看牙恐惧心理,配合医生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③在幼儿园或家中均能做到餐后主动刷牙、漱口、少食或不食甜食,并能教会幼儿园其他儿童刷牙方法。
实施步骤
1~3月为理论学习阶段,由口腔科护士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定期在幼儿园举办爱牙月主题活动。如教儿童唱刷牙歌,跳刷牙舞,教师以牙齿为主题组织游戏活动,寓教于乐;护士则身着粉红色护士服,以爱牙使者形象了解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积极回答问题者,给予适当奖励;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由护士与教师根据儿童特点分别讲解口腔保健知识、牙刷的选择及正确的刷牙方法。课前首先播放一段精彩生动的卡通片,主要内容为龋病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利用口腔模型进行分解示范,护士现场纠正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向儿童赠送口腔保健画册,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饮食习惯(忌辛辣、过冷、过热、过甜、过酸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刷牙方法、牙刷的选择等,让儿童回家做父母的小老师并由家长督促执行。4~6月由幼儿园教师为每名儿童设立卡通牙刷座,同时增加餐后刷牙,以督促自觉刷牙,并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或现场答疑,了解儿童在家的口腔保健及饮食习惯等。7~9月组织儿童参观口腔医院,观看消毒的离体牙标本、牙齿的构造,并在牙齿模型上进行一对一的刷牙考试,参观治疗用的器械、材料,让其用手感受气枪喷出来的气体和水,亲身体验躺在牙椅上接受医生进行口腔检查的感受,并由医生现场演示离体牙的补牙过程,彻底消除儿童看牙的恐惧心理。10~12月组织儿童在班级互动活动中,手把手地将刷牙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担当口腔保健知识传播的小天使,为创建口腔健康幼儿园尽一份力量。
1.3评价方法
①自行设计口腔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刷牙时间、刷牙方法、睡前进甜食、看牙恐惧等。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由儿童家长填写。发放调查表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主任医师对儿童进行口腔疾病检查,包括龋病、餐前牙菌斑指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2.1儿童刷牙行为
干预组儿童每天2次刷牙率显著上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刷牙行为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儿童睡前进甜食行为
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睡前进甜食行为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A组儿童教育后大部分不良饮食习惯得以改善,表现在喜软食、喜精细食物、喜甜食及无喜好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儿童在喜肉类及喜甜食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不良饮食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4儿童不良口腔行为
干预A组儿童睡前含奶嘴有改善,无不良口腔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儿童咬手指及舔唇行为、无不良习惯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讨论
口腔健康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不但有利于恒牙的萌出,促进恒牙列的形成,而且对于全身、尤其是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也很重要。WHO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患口腔疾病的儿童不但会有心理上的抑郁,而且可引起社交方面的障碍,甚至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龋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引起牙体组织逐渐破坏,使儿童的咀嚼功能受损,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进食减少进而导致体重下降,亦可引起牙槽骨及颌骨的炎症,甚至影响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关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预防龋病的发生一直是口腔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龋病及其他口腔疾病的有力保障。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求知欲旺盛,模仿性和可塑性强,是形成良好口腔健康观念及行为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口腔健康教育是利用所有可能的学习机会、教育活动向人们传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促使人们的行为自觉遵守口腔健康的要求,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患最经济、最方便及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儿童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后3个月内每日刷牙2次检出率有大幅度提高,睡前进甜食行为显著减少,部分偏食行为及不良口腔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只要经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不论通过教育家长,还是通过教育教师均可以增强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改变不良口腔健康行为。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组儿童睡前进甜食、喜进甜食、舔唇行为及无不良习惯报告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教育教师的效果优于教育家长。可能因为幼儿园儿童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教师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制止。再加上长期以来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的威信以及孩子对教师的言听计从,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改变不良行为。提示今后在对家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时,需反复强化儿童不良行为对口腔健康的影响、改变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生等知识,使家长主动观察及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纠正。尽管进行了口腔健康干预,干预组儿童的部分不良饮食习惯及不良口腔习惯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可能由于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是经过较长时间养成的,短期的健康教育不易纠正,提示需进一步调整干预方案,制定适宜的口腔健康教育措施,改进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活动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疾病的专业知识的宣讲,增加口腔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儿童家长口腔疾病知识水平与口腔健康积极态度密切相关,储备丰富的口腔知识是有良好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率和口腔清洁率明显提高,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学龄前期是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最好的时期,而家长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家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其口腔相关知识水平和健康态度,家长通过监督和帮助孩子刷牙、敦促儿童饭后漱口、使用含氟牙膏、限制儿童甜点和含糖饮料的食用等措施,使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健康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因此,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有幼儿园-家庭-儿童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大手牵小手”的作用,以学龄前儿童刷牙行为与父母的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作为儿童口腔疾病干预的重点。
结束语
龋齿是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龋齿的发生与儿童口腔保健习惯相关,同时也与儿童卫生以及饮食习惯相关,另外儿童父母口腔健康知识不足,对龋齿防治知识了解少,则会降低龋齿治疗率。父母口腔健康意识直接影响着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因为儿童很多行为习惯均会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对口腔健康意识的转变直接影响儿童对口腔健康行为的转变,因此针对父母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口腔保健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儿童树立良好口腔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韦雪,郭宇莎,李虹,等.南宁市幼儿母亲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9):987-989.
[2]朱碧瑛.循证护理对儿童口腔正畸治疗依从性及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7,1(26):96-97.
[3]王琳,蒋琳,庄庆明,等.2 7 1 3名重庆市民办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5,44(7):939-940.
[4]景国华,蒋娟雯.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9):1117-1118,1121.
[5]黄文杰,陈嘉欣.“知信行”口腔保健教育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9,10(2):64-66.
[6]吴燕.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问题及家长口腔知识健康教育[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6):71.
[7]谢莉莉,郭冬梅,邓旎,等.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