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一例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个案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心悸、胸闷等。一些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缺损,如法洛四联症,出生后可能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甚至心力衰竭和死亡。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有效护理的意义在于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状态和康复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儿与医护人员的合作与沟通。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管理概念,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中分析了1例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儿,男,生后1天,系G2P1A1,胎龄40+6周,引产失败急诊剖宫产娩出,单胎,出生体重3800g,胎膜早破41小时,Apgar评分:10/10/10。生后第1天患儿逐渐出现气促,予高流量吸氧下呼吸困难逐渐加重,改为无创辅助通气,BiPAP辅助通气下气促无明显改善,后转入NICU,予以无创高频辅助通气下气促好转。术前多巴胺维持血压稳定、呋塞米利尿、前列地尔维持PDA(动脉导管)开放。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生后第9天全麻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予延迟关胸。术后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禁食、静脉补液,监测有创动脉血压、CVP,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血压,芬太尼、维库溴铵镇静镇痛,酚磺乙胺、血凝酶止血,头孢他啶预防感染,输注同型血小板及红细胞悬液,予以补钾、补钙维持电解质平衡、予甲强龙缓解心肌水肿等治疗,留置胸腔纵膈引流管、尿管,监测出入量等。第12天全麻下行关胸术,手术过程顺利。第14天复查心脏超声提示术后先天性心脏病纠正,停呼吸机辅助通气,拔除纵膈引流管等措施、以微量喂养。第16天,患儿胸骨正中部一处先心术后缝合伤口约11.0*0.2*0.1cm²,伤口上段12点钟方向少量黄色浆液性渗液,周围皮肤略红肿,换药时疼痛评分5分。予加强伤口皮肤护理。第19天转外科普通病房(母婴同室)继续治疗。第31天治愈出院。
【护理措施】
1.术前评估和准备:
1.1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护理人员会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等,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
1.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护理计划。在术前准备方面,护理人员重点关注各脏器有效灌注,尽量低浓度吸氧维持目标血氧饱和度,注意密切监测上下肢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血乳酸等,相对限制液体,预防心衰,同时注意PDA自然关闭,维持内环境稳定,以提高身体储备和耐受能力。
1.3告知患者家属术前注意事项和准备程序,缓解家属紧张、恐惧的情绪,做好心理建设。
2.术中管理:
2.1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护理人员会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和疼痛控制措施,减少手术创伤和疼痛,保持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稳定。
2.2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心脏手术正中切口创面大,加之体外循环、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术后感染仍是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感染将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利于术后康复。护理人员采取术前60min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术前选用洗必泰清洁皮肤等护理措施达到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2.3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同时手术过程中要做好体温管理,采取手术恒温毯及电子肛温计实时监测和维持患儿术中正常体温。术毕回病房前进行一次肛温监测,评价术中体温维持效果,避免体温过低,减少寒战等不良反应。
3.术后康复:
3.1 ERAS建议术后多采用多模式镇痛,旨在联合多种镇痛药物及方法,增加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进行疼痛的评估,制定详细的疼痛管理方案,采取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微量口服葡萄糖、抚触抚摸、营造幽静舒适环境、体位管理及包被包裹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抚,以减少疼痛刺激,达到理想镇痛效果。
3.2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人员会尽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肠麻痹、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针对该患者采用母乳喂养,提高肠道耐受力,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以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3.3在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在患儿转入普通母婴陪护病房后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儿的康复行为,从治疗型护理转向协同型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操作,如更换尿片、皮肤护理、沐浴、喂养技巧等,同时培训家长掌握先心病患儿术后的注意事项、疾病观察要点、出院后的随访重点。确保患儿出院后得到科学的护理,减少二次住院。
【护理评价】
患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后无不良反应发生,住院第14天心脏超声提示术后先天性心脏病纠正,术后第10天达到全肠道喂养,住院治疗31天后康复出院。
【总结】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概念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路径,可以减轻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这一概念主要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来实现。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概念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在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心胸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概念中,多学科合作和全面地围手术期管理措施是关键。这些措施包括优化术前评估和准备,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保持患者生理和心理稳定,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康复过程和临床效果。通过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措施,可以显著缩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住院时间。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孩子可以早吃早动,促进胃肠和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概念强调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和疼痛控制措施,以及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先天性心脏缺陷儿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质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概念强调全面地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治疗成本。通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省医疗资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理念可以有效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经济效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理念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支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包括饮食、活动、学习和社交,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效果,可以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优化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稳定,加强多学科协作和康复指导,可以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白松杰,曾冰,黄志勇.2019年欧洲加速康复外科协会《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7(02):206-208.
[2]王欢欢,焦会芳,姬响华.加速康复外科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0):5757-5760.
[3]方震威.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1):96-97.
[4]周楠楠.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2):82-83.
[5]高远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0):121-122.
[6]曹晖,陈亚进,顾小萍等.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09):96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