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与策略

温芳芳
  
科学探索媒体号
2023年58期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州中学 甘肃陇南 742500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中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本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综述,分析了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认同素养;策略

引言:

当前高中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高中思政课教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引导他们养成政治认同的朴素情感和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的社会价值观,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公民作出贡献。

一、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政治认同程度不高

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体系的运作机制了解不深,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变革缺乏全面的认知。学生可能对国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决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其次,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理解不深,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生可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的内涵和实践意义了解有限。对国家意识的缺乏,学生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对于国家的利益、形象和声誉关注程度较低。学生可能对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国际事务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对国家发展和利益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可能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政治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欠缺。思政课程可能过于注重概念和理论的传授,教学内容偏向学科知识,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对于政治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欠缺。缺乏实际案例和活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政治概念和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缺乏对政治问题的实际分析和解决能力。缺乏与时事热点的关联,无法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政治事件。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了解和关注度有限,难以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

二、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策略

(一)建立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思政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的亲身经历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如社会问题、政治事件、历史事件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政治概念和理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政治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话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经历。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境,增强学生对政治问题的体验感和认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或参与社区服务等。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实践,增加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实际理解和认同。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思政课堂从来不缺乏理论,如何将深奥的理论生活化、趣味化才是需要思考和琢磨的。高中思政课堂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并,如我们学校自创的“351”(三段五步一环节)课堂模式和议题式教学方法,以及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实测和思维导图等课堂程序等,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程度。通过自主预习,学生可以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增加学生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提供政治案例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战演练。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深入了解政治概念和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设计实践项目和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应用政治知识。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并实施社会调查,或者组织学生参与政治辩论赛等。通过实践项目和任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政治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2]。

(三)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用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矛盾和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而辩证否定观要求学生要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矛盾普遍性来引导学生面对生活或学习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承认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此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鼓励和激励学生勇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组织辩论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就政治问题展开辩论和交流。通过辩论和讨论,学生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结语:

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思政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政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通过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廷宏.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现状与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2):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2.080.

[2]柯晓纯.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3(7):9-11.

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研一般课题,课题名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培育策略,课题编号LN【2022】90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州中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