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手工艺在青年群体中的创新性应用研究
摘要: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本论文旨在探讨非遗手工艺的在青年中的创新性应用等问题。通过对非遗手工艺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揭示了目前非遗手工艺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手工艺;青年群体;创新性应用
一、非遗手工业的研究概况
1.1 研究背景
非遗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遗手工艺历史是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然而中国目前对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非遗手工技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认识。尤其是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程度比较低,缺乏较为深入得了解。所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成为了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传承的智慧成果和工艺创作,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文非遗文化重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1]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帮助传统手工艺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实现活力与传承的平衡。探索非遗手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推动非遗手工艺的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衍生活力,为非遗手工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案。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是通过问求结合,注入调查问卷的调查元素和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对非遗现代手工艺的生活和市场的需求程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获取非遗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并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和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搜索,了解非遗文创产业的热点话题、消费者反馈以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通过实地走访相关的非遗文创产业区域或项目,进行访谈和观察等方式,综合以上的调研方式,提供了更直接、深入的数据和信息。综合以上的调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对全面、多维度的非遗文创数据和信息。
二、非遗手工艺的概念和认知
2.1 非遗手工艺的定义和分类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各种技艺、表演形式、传统知识、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性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手工艺即指非遗中与手工艺相关的技艺和传统工艺。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根据地域,可以将非遗手工艺划分为具有地域性的特色工艺品,如北京的景泰蓝、四川的蜀锦、广东的岭南木雕等。根据原材料不同,可以将非遗手工艺划分为陶瓷、织物、木材、等材料类别,如汝窑瓷器、苏州刺绣、等。根据制作工艺和技法的特点,可以将非遗手工艺划分为雕刻、剪纸、篆刻、刺绣、织造、等技术类别,如北京的核雕、山东的剪纸、浙江的篆刻等。根据手工艺品的用途和功能不同,可以将非遗手工艺划分为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类,如江苏的镇纸扇、福建的剪纸灯笼等。
非遗手工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都值得被珍视和传承,这些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非遗手工艺,便于进行专门的传承和研究工作。
2.2 非遗手工艺存在的意义
非遗手工艺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智慧,是历史的见证和传统技艺的延续。它们传承了古代智慧和工艺技巧,保留了民族的独特文化记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手工艺作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位。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形式表现和深邃的内涵,是艺术领域中的瑰宝,非遗手工艺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为相关产业链提供了就业和经济发展机会,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非遗手工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手工艺的存在意义不仅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展非遗手工艺,可以提升传统手工业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它们是历史的瑰宝和文化的符号,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三、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
3.1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程度
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传承和发展非遗手工艺的关键力量。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青年人更加接触和关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对于传统非遗手工艺的认识和了解相对较少。非遗手工艺往往被认为是老旧和过时的,并且因为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传授。这导致了许多青年人缺乏对非遗手工艺的基本了解和兴趣。
然而,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青年群体的参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和认识非遗手工艺。青年人常常通过使用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使非遗手工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展示,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关注。一些地区举办非遗手工艺展览、文化品鉴活动和传统工艺体验等,给予青年人更多参与的机会。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交流,让青年人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非遗手工艺。随着非遗手工艺保护的持续推进和传承工作的不断开展,青年人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非遗品牌也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很多年轻人开始从事非遗事业,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用传统手艺设计艺术“潮玩”、以创意焕彩老物件,非遗创作结合社会热点、非遗搭载直播等。非遗与青年,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开启“双向奔赴”。[2]
3.2 认识程度对非遗手工艺的影响
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人们了解和认识到非遗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时,会更加关注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
认识程度会影响人们对非遗手工艺产品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所以对非遗手工艺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有助于青年创新者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对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市场推广、创新和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公众和特别是青年人对非遗手工艺的认识程度,并且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七的人群认为非遗手工艺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潜力,也有助于培养公众对非遗手工艺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性。是促进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一步。
3.3 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探索和应用
许多青年群体对传统非遗手工艺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学习与研究,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技术与设计。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与创意。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的应用领域,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设计以非遗手工艺为基础的时尚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提升了非遗手工艺的时尚度与实用性。
也有一些青年群体选择创办非遗手工艺工作室与品牌,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非遗手工艺的学习与创作中,确保非遗手工艺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延续,通过社交媒体、展览等方式推广非遗手工艺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分享传统手工艺的背后故事、技艺的传承过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手工艺的独特之处与文化内涵,提升了非遗手工艺在社会中的认知度与流行度。
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4.1 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
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人大多年龄较大,传承人群体面临着老龄化和继承人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传承环境受到了破坏。甚至是一些地区和手工艺品种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培训体系。限制了年轻人对非遗手工艺的接触和学习的机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非遗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宣传力度小与制作工艺难都占了百分之七十。
尽管仍面临挑战,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遗保护中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成熟,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带动作用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3]
4.2 青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
青年群体通过学习和传承非遗手工艺,学习传统的手工艺技巧和知识,成为非遗手工艺的新一代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将非遗手工艺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为非遗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意义。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上平台这些渠道宣传、展示和推广非遗手工艺。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创作成果和文化故事,提高公众对非遗手工艺保护的认知和意识,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受众接受面,将非遗原生态和现代生活进行创意融合,展现非遗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构建起非遗宣传的媒介情境,精确地进行表达和传播,满足现代人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和发展内力,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有效互补、互动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4]
4.3 非遗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将传统手工艺文化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相融合,使大学生能接触到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开设传统手工艺课程和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以手工艺人为核心,树立科学的技艺传承观念与传承方式,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转变为师生传承,组成手工艺工作坊并进行系统学习。经调查显示有68%的同学愿意在网上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并且愿意购买传统手工艺文化纪念品。因此,非遗手工艺要跟随时代潮流,适应新受众群体,做出创新性转化。
基于非遗保护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中各群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存在现实困境,而项目化模式、市场化模式和数字化云模式,以及依托城市发展项目,促进跨界融合;借力文旅市场发展,促使多方主体受益;紧跟数字化转型,推动平台拓展等路径使得非遗手工业的创新性发展有着良好的趋势。[5]
传统手工艺文化是我们祖辈们经过漫长的岁月创造出来的文明瑰宝,它们体现了我国5000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更应要学习、继承并发扬传统手工艺文化,把传统手工艺文化作为我们的爱好。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手工艺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市场萎缩、技艺传承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新的科技和平台为非遗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制。
青年群体是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新生主力军,将非遗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推动其与现代设计、创新产业的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开展创新设计、市场推广等活动,以激发非遗手工艺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科技的应用也可以加强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播。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传统工艺技能,以及通过在线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可以扩大非遗手工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促进其传承与创新,进而实现持续的发展。
5.2 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手工艺实施数字化处理,不但可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升非遗科学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非遗科学保护的政策制定水平,让我国的非遗保护得到健康发展。[6]
随着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推广工作的深入进行,公众对于非遗手工艺的认知和意识逐步提高,特别是青年群体。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非遗手工艺需要与现代设计、科技等元素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还需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注重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产业的结合,拓宽非遗手工艺的发展空间。开展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活动,为非遗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青年群体作为新生代,能够认识到非遗手工艺的重要与意义并愿意为之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手工艺的长期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傅燕翔,罗霞.产业化下非遗手工艺文化创新生态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2]王彬.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N].中国文化报,2023-4-17(002).
[3]王彬.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添翼”[N].中国文化报,2023-8-8(002).
[4]石正涛.短视频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媒介构建与表达[J].潍坊学院学报,2023,(04)9-12
[5]王亦非,董玥彤.非遗保护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80-82.
[6]全小国,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04):2023,6-13.
作者简介:张硕,2003年6月,男,汉,江苏徐州,本科,金陵科技学院。
丁杰,2002年8月30,男,汉,江苏南京市,本科,金陵科技学院。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