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选择的选择:自主选择或放弃自主选择

邬才洪
  
科学探索媒体号
2023年57期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自主选择偏好(Self-choice preference)指人们在面临有选择和无选择的情形时,更喜欢有选择而不是无选择(如强迫选择)的情境。人们会因为控制感、自主性等而偏好自主选择。也可能会出于预期后悔、习得性无助等而放弃自主选择。未来研究应当在更广泛的情境探讨自主选择偏好的边界条件和价值,并探讨偏好的本质,以便更好的支持个体进行自主选择。

关键词:自主选择偏好;放弃自主选择;自我决定理论

你愿意过顺利但却必须接受一切都被安排好的生活,还是愿意过一种有痛苦和挫折但可以自己进行选择的生活?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描述了这样一种选择,正如多数人所料,电影中的男主角选择了自主选择,而这也正好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课题——“自主选择偏好”。人们偏好自主选择,但在生活中人们放弃自主选择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偏好自主选择,又在什么情况下放弃自主选择?本文将回溯心理学、经济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阐述自主选择偏好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放弃自主选择的情形及原因,并尝试总结自主选择偏好未来的研究问题和方向。

1.什么是自主选择偏好

在生活中,人们时常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晚餐吃面还是吃饭、临近毕业考研还是工作等。人们也经常感到没有选择,比如必须服从领导安排、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等。有选择和没有选择构成了一种新的选择情境——选择的选择,即如果你可以在有选择和无选择(如强迫选择)之间选择的话,你更偏好哪一种选择?自主选择偏好是指当人们面临有选择和无选择时,更喜欢有选择的情况,而不是无选择。众多研究发现,人类也具有自主选择偏好,当同时面临有选择和无选择的情境时,人们更愿意选择有选择的情境,即便这两种情境所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首先是自主选择偏好的表现。自主选择偏好在众多研究中都有所发现。比如Perdue,Evans 和 Beran(2014)让猴子完成四个任务,任务开始前有两个图标供猴子选择,其中一个图标允许猴子选择任务完成的顺序,另一个图标导致计算机分配任务顺序。结果发现猴子更喜欢选择能够自由选择任务顺序的那个图标。这种偏好在人类身上依然存在。

其次,自主选择具有诸多价值。自主选择可以提高人们的记忆(DuBrow,Eberts,& Murty,2019)、提高运动效能(Iwatsuki & Otten,2021)、提高学习成绩(Hanewicz,Platt,& Arendt,2017)等。

最后,自主选择偏好的原因解释。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方面对自主选择偏好进行了解释。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有自我决定理论、强化理论和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偏好自主选择是因为有选择让人们体验到自主性和控制感(Leotti,Iyengar,& Ochsner,2010;Ryan & Deci,2006)。强化理论认为自主选择偏好是过去经验强化的结果(Karsina,Thompson,& Rodriguez,2011a;Rost,2018a)。认知理论则认为自主选择偏好是人们权衡利弊后的结果。

2.自主选择偏好的表现

2.1自主选择偏好的行为表现

自主选择偏好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便有选择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好的结果时,人们依旧更愿意选择有选择的选项。Leotti 和 Delgado(2014)让参与者分别完成收益或损失情境下的选择任务,实验开始时有线索提示该次实验是有选择或无选择的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更喜欢有选择的线索提示而非无选择的线索提示。Bobadilla-Suarez,Sunstein 和 Sharot(2017)用“委托代理任务”重复了该发现:在该任务中,参与者被告知需要从两张图形中选择一张能产生更好结果的图形(实际上两张图形是无规则的,因此无论参与者选择哪张图形,结果都是一样的),或者委托计算机算法进行选择,参与者会被告知算法的成功率以及代理需要支付的费用。结果发现,不管是在损失或是收益的情境中,参与者都更愿意自己进行抉择,而不是委托算法,即便理论上算法能够产生更大的收益或减少损失。

2.2 自主选择偏好的情感表现

自主选择偏好不仅体现在行为上,还体现在情感反应上。首先人们对自己选择的东西会更加喜欢。Brehm and Psychology(1956)等人开创了自由选择范式,证明了自由选择可以改变人们对物品的评价和偏好,人们会对自己选择的物品评分更高。最近研究者在婴儿身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在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玩具中,婴儿会更喜欢自己选中的那一个,表现为对被拒绝玩具的回避动作,而在无选择的条件下没有发生回避(Silver,Stahl,Loiotile,Smith-Flores,& Feigenson,2020)。在择偶的情境下,人们对自己选择的伴侣评分也更高(Gunaydin,Selcuk,Yilmaz,Hazan,& Bulletin,2018)。这些研究证明了人们对自己选择的东西表现出更多的喜爱,间接体现了自主选择偏好的存在。

其次,有选择对人们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奖励。Leotti 和 Delgado(2011)让参与者完成一个简单的二选一任务,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当参与者知道自己有选择时,他们的腹侧纹状体区域被激活,腹侧纹状体被普遍认为是与奖赏有关的一个关键大脑区域(B,D,B,& Memory,2015;John et al.,2006)。Zhang,Qi,and Long(2021)等人则考察了选择水平对人们选择的影响,他们让被试从一张、两张和八张卡片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随着选择水平的增加,被试的快乐和感知水平逐渐提升,ERP结果显示,原始P300振幅随着选择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强,而P300振幅与注意力分配、高水平动机或情感意义相关(Carsten,Kostandyan,Bhler,& Krebs,2020;Dinteren,Arns,Jongsma,& Kessels,2014;Hajcak & Foti,2020)。这些研究表明了当人们有所选择时,他们会感到快乐,也证明了自主选择偏好的存在。

2.3 自主选择偏好的认知表现

自主选择偏好还体现在人们愿意为了所选择的事物付出精力。A et al.(2016)等人让参与者玩电脑游戏,有选择的参与者可以自己选择升高或降低难度,而无选择的参与者的游戏难度将逐渐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一周之后两组参与者完成游戏测试,结果发现有选择的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比无选择的参与者的内在动机更大。有选择增加内在动机的情况也体现在学习(Hanewicz等,2017;Waterschoot,Vansteenkiste,& Soenens,2019)、运动(Iwatsuki &Otten,2021)等领域。Gendolla等人(2021)也有类似发现,他们让被试在悲伤或快乐音乐背景下完成认知任务,其中一些被试可以从记忆或注意力任务中选择一项,另一些被试只能接受被分配的任务,但最终两组被试都完成相同的认知任务,结果发现那些有机会选择的被试,音乐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的任务坚持性和努力性水平更高,心血管水平也更高。这说明了人们做出选择后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事物并付出努力。

3.自主选择偏好的原因

3.1控制感

最广泛且最有力的一种解释是控制感。控制感是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并产生预期结果的一种感觉或信念(Leotti等,2010)。控制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失去控制感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等负面效应(Abramson,Seligman,& Teasdale,1978)。选择是个体对环境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当人们有选择时,会感觉到被尊重、被支持、并且是自由的,这种感觉被称为“有选择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被体验为情感上的满足与快乐,被称为“感知控制”。多项研究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有选择时,他们的控制感上升(Chen等,2018;Leotti等,2010;Mühlberger等,2017),因此个体可能会为了获取控制需要而进行自主选择,这很可能是人们偏好自主选择的原因。

3.2内在价值

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当控制感受损达到40%时,人们自主选择偏好的倾向就会降低(Wu等,2021),因此控制感并不能解释全部的自主选择偏好,于是研究者便提出自主选择有其内在价值。

这种内在价值之一可能是奖赏。比如Miura等人(2017)用“停表游戏”证明了即便是没有外在激励条件下,当参与者有选择且有反馈时,能够激发最大程度的快乐,表现为腹侧纹状体和中脑区域被显著激活。这说明了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控制感假说。

4.放弃自主选择的影响因素

4.1 选择难度

当人们面临困难的选择时,就有可能放弃自主选择。第一种困难情境是选择过载(Choice overload)。有许多研究报告称,选项数量越多人们越满意(Rost,Hemmes,& Alvero,2014;Suzuki,1997)。但Iyengar 和 Lepper,(2000)报告称,在消费领域,当选择数量超过六个时,人们的购买动机便会受到阻碍。Schwartz等(2002)则发现,选择过多时,人们报告更不满意、更大的后悔以及更大的抑郁倾向。

另一种困难情境是两难选择。“两难困境中人们该如何进行选择”,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课题,但是如果给出第三个选项——“你是否愿意从中进行选择或者交由他人替代选择”,情况又会有所变化。这种决策的不适感会导致人们严重的推迟决策,一直到最后一刻。

4.2选择冲突

当面临冲突时,人们也可能会放弃自主选择。Dignath 和 Eder(2015)让参与者首先执行一项彩色Stroop任务,随后通过推拉杠杆任务测试参与者的接近和回避动机,在自由选择任务中,参与者可以自行决定将杠杆拉进或远离身体,强制选择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反应。结果发现,不管是自由选择还是强迫选择,刺激冲突都会引发参与者的回避行为。Schuch 和 Dignath(2021)则让参与者在不同冲突程度的任务中进行自由选择,结果发现人们总是会回避冲突较大的任务。这些工作揭示了当选择有冲突时,人们会表现出回避倾向,由此可能会进一步回避自主选择。

5.研究应用与展望

5.1 真的存在自主选择吗

虽然自主选择偏好得到众多行为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支持,但最近的研究却对自主选择偏好提出了质疑,自主选择被认为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了,那么自主选择也就不存在了。

自主选择偏好从发现至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自主选择偏好的存在认证也从行为转向认知再到神经科学,研究们一直试图寻找到证据证明自主选择偏好的客观存在。而最新的研究则对这一命题产生了质疑。倘若不存在自由意志,自主选择也不复存在,那人们又是如何进行选择的,人们的偏好又是如何产生?我们又该如何保障人们的自主权?对于自主选择偏好的证明还需要更多研究给予支持。

5.2自主选择总是有价值的吗?

其次,给人们提供选择总是有价值的吗?基于本篇综述,已经有广泛研究证明了自主选择的价值,给人们提供选择可以提高绩效、巩固记忆、增加专注力等,但给人们提供选择,似乎也会带来一些“麻烦”。

共情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共情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共情可以促进与他人的合作、积极互动及给予他人帮助,共情多半是自动发生的,当你看到别人遭受苦难,你也会莫名的悲伤,但当你有机会选择是否要共情时,你会怎么选择?Cameron et al.(2019)等人就发现,当人们有机会选择是否共情时,大部分人会避免共情,因为共情会带来比较大的情绪和认知压力。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在一些特殊人群中,自主选择似乎并不能为他们带去价值。比如在一项让抑郁症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案的研究中就发现,随机分配或自主选择并没有治疗上的差异(Kuzminskaite等,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