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逆向管理的紫砂陶传统工艺文化数字化传承研究
摘要:自北宋延伸至明代前期,是宜兴紫砂陶的开创期,而今紫砂陶工艺已经发展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制陶业为紫砂壶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然而早期的紫砂壶与陶器混烧也影响了其独立发展,为了推动和传承传统紫砂陶艺的技术进步,本研究通过逆向管理方法以及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阐述了紫砂陶传统工艺细节,引导出计算机技术与紫砂陶工艺的结合。本研究为紫砂陶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数字化工具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逆向管理;紫砂陶工艺;传统技术;文化保护
引言
紫砂陶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江苏宜兴是我国紫砂艺术的发源地,其紫砂器物以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品种繁多、色泽古雅而闻名于世。其中紫砂壶制作历史久远,相传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由于传统手工制作方式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探索将紫砂陶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应用范围,以及在陶艺设计方面进行创新。这种结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进行陶器设计和模型制作,减少了制作过程中的误差和时间,并实现更高质量的作品的产出。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陶器的数字化营销和推广,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宣传,拓宽市场渠道,提升紫砂陶的知名度和销量。这种创新的尝试有助于传统的紫砂陶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很多学者对紫砂陶艺提出了独到见解。陶罡[1]认为紫砂陶艺创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陈治凌[2]认为平面设计在紫砂陶艺产品设计的诸多方面也都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其特性也明显反映在了紫砂陶艺上,通过这些点、线、面的灵活结合,让紫砂陶艺的在设计器表和造型上都呈现出了较大的美学内涵。周睿超[3]认为宜兴紫砂陶艺凝聚着无数艺人的智慧和匠心,与时俱进,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王家新[4]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紫砂陶艺既有器物的改造就成为了必然,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也便由此而生。在宜兴紫砂工艺的渊源追溯中,吴玢[5]通过研究发现,“物勒工名”的制度反映出宜兴紫砂工匠摆脱了以往卑微的身份,开始承担起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明清之际工匠团体的形成还导致了明清社会的转型变迁,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器观,由上层精英文化转向下层大众文化,引发了实学思潮的兴起和设计理论体系的形成。宜兴紫砂陶艺工匠团体在这场社会转型中,完成了从工匠到工艺美术师的华丽转身。杭鑫[6]认为紫砂陶艺的发展催生了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也在演绎着当代创作者全新的创作意识。熊文婷[7]借助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挖掘电子陶瓷领域的专利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关键词聚类、技术构成等角度对全球电子陶瓷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探索,开展专利信息分析,说明现代科技保存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本研究从逆向管理的视角出发,挖掘紫砂陶工艺的发展溯源,探讨紫砂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实践应用和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阐述计算机技术在紫砂陶制作中的应用现状和技术手段,包括CAD和CAM,以及应用效果和优势,和以往研究相比,具有一定基础性作用。
1 研究方法
逆向管理方法即从完美的结局进行逆推,进行中端的弥补和衔接,找出与起点的差距进行修正的一种技术方法。假设紫砂陶工艺能够展现自身的全部风采,那就需要具备技术记录,人员继承,环控控制,市场需求等要素,再反观目前所具备的环境和发展态势,就会发展其中的差距。通过逆向管理技术,不断分析存在差距的各种明细,然后完善存在缺陷的明细,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紫砂陶工艺的目的。和目标管理不同,逆向管理侧重是的中间流程弥补和拉近,目标管理侧重开端流程的防偏差。
本研究侧重紫砂陶现状的分析,然后侧重于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统流程的挖掘和保存,这对于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具体化,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2紫砂陶发展现状研究
紫砂陶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产业,其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紫砂陶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紫砂原料的开采、紫砂制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收藏等环节。但是其发展现状也是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2.1技术工艺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紫砂陶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2.2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加。
随着国内各类生产厂家的推陈出新,紫砂陶的市场也开始向国际化方向拓展,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尤其是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对紫砂陶工艺品情有独钟,更多的是蕴含了一种故土之情和民族情怀。
2.3紫砂陶的传统工艺跟不上市场发展。
尽管历史浓郁,然而紫砂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制作效率低、精度难以保证,而且在大批量生产时难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品质,也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和市场需求。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紫砂陶艺逐渐面临着市场萎缩、技艺失传等问题。但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2.4市场要求紫砂陶工艺进一步进行生产的细分。
传统的工艺代表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从这一角度看,保存传统的工艺制作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工艺技术改造,走向生产线平台化,使得市场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目前在一些抖音平台紫砂陶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宣传,焕发了新的市场生机。
3.宜兴紫砂陶工艺技术流程分析
宜兴紫砂陶是行业的杰出代表,其特点是色泽淡雅,质地细腻,透气性好,保温性强,且不含有害物质,被誉为“陶瓷之冠”。紫砂陶艺也流传下来众多经典造型,这些造型在传承中衍化,在衍化中创新。但其制作工艺核心始终离不开多道繁杂而又严谨的工序。这些工序之间衔接严密,时间控度要求极高。
3.1 前期材料的精挑细选
(1)选泥:选择适合的紫砂泥料作为原料,通常从宜兴附近的泥矿中开采得到。这些泥料通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石英等,赋予紫砂陶独特的质感和颜色。
(2)淘洗泥料:将开采得到的紫砂泥料进行淘洗,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沙粒。淘洗后的泥料更纯净,便于后续的加工和制作。
3.2中端工艺的艺术精细化呈现
(1)捏制泥坯:将淘洗好的泥料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手或工具揉搓,使泥土变得柔软、均匀。然后将泥料分成一块块,用手或工具进行揉捏,塑造成所需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技巧和经验,以确保泥坯的形状准确。
(2)干燥和修整:将揉捏好的泥坯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慢慢失去水分。一旦泥坯表面变得干燥,可以使用刮刀或砂纸修整表面,使其更加光滑。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对泥坯进行一些细节的修饰,如雕刻纹饰等。
3.3后期对雕刻和装饰的选择
(1)雕刻和装饰:根据设计要求,可以对陶器进行雕刻和装饰。紫砂陶擅长于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和文字,给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2)烘干和初烧:将修整好的陶器放入烘干室中,以较低的温度进行初步烘干,以去除残留的水分。然后将陶器放入窑中进行初烧,通常温度控制在800-900摄氏度,这个过程称为“脱水烧”。
3.4传统紫砂陶工艺的固化
(1)上釉和装饰(可选):如果需要,可以在陶器表面涂上釉料,并进行装饰。釉料可以增加陶器的光泽度和防水性,同时也可以改变陶器的颜色和质感。
(2)二次烧制:将装饰好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二次烧制,温度控制在约1100-1200摄氏度之间。二次烧制可以使陶器更加坚固和耐用,同时也可以让釉料更好地融化和固定在陶器表面。
(3)冷却和处理:烧制完成后,将陶器从窑中取出,进行冷却。冷却后,可以进行最后的处理,如清洗和打磨。这样可以使陶器更加光滑和细腻,展现出紫砂陶独特的质感和触感。可见,传统手工的紫砂陶工艺存在制作程序复杂、批量生产时难以保证其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缺陷,在现实中其传承人也难以挑选。因此,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紫砂陶艺进行工艺过程的建模、仿真与控制成为拯救与传承紫砂陶艺的可行性方案之一。
4.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紫砂陶工艺传承
4.1 计算机技术在紫砂陶方面的应用
紫砂陶工艺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方式实现的。具体来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后,可以将设计图转化为数控机床所能识别的G代码,进而通过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这种方式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同时保证了紫砂陶制品的一致性和品质。
4.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针对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紫砂陶工艺过程的建模、仿真、与控制,如今已可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来完成。既可以提高紫砂陶制作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帮助陶艺家更好地实现设计创意。
4.3 CAD和CAM与紫砂陶艺结合的具体步骤
1. 创建模型: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创建一个紫砂陶三维模型,可以使用CAD软件中的绘图工具或者直接导入其他软件中的紫砂陶模型。模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能够极大地影响到后续制作过程的效率和成品的质量。
2. 设计图纸:根据紫砂陶模型,生成制作时所需的设计图纸,包括该模型每个部分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等信息,为后续加工程序做好充足的准备。但在进行CAD设计前,需要了解紫砂陶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和制作。比如需要了解紫砂陶的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材料的收缩率等。
3. 编写加工程序:根据需要,编写加工程序,确定每一个切割、钻孔、磨光等工艺的步骤和参数,以及加工工具和刀具的选型等。
4. 模拟制作过程:利用CAD软件模拟制作过程,预测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加工过程更加顺畅和高效。
5. 加工准备:根据加工程序,准备好加工材料和加工设备,将模型固定在加工平台上。
6. 加工过程:启动加工程序,将模型进行加工,根据需要进行每一个工艺步骤的加工,直到加工完成。在进行CAM制造时,需要控制加工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切削深度等,还需要控制加工温度,注意避免过高的温度,以免对制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保证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7. 完成加工:完成加工后,对制作出来的紫砂陶品进行检查和磨光,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检查和磨光时,可以对制品的表面进行刻画和雕琢,使其更加细腻和美观。
8. 输出制作文件:将制作好的紫砂陶品输出为数字化文件或者实体文件。以便供后续批量生产或进行其他处理。
数字化技术对于现代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工艺的发展具有引导发展作用。基于现代构成进行构图形式创新和材料融合进行工艺技法创新以及现代审美观进行装饰风格创新,紫砂陶工艺将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传承意义、审美意义与工艺意义[9]。随着旅游兴起,陶瓷材料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设计也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10]。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在未来芯片发展领域会充当重要角色。可以说,紫砂陶技术是陶瓷领域的重要分支,除了其文化创意价值[11],其科技价值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空间。
5. 结语
紫砂陶工艺是我国陶瓷工艺产业发展的传统瑰宝,虽然传统制作工艺制作缓慢,却融合了艺术大家的智慧和历史。目前而言,传承人和发展空间受到特定市场的压制,因此引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与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现代CAD与CAM技术对紫砂陶的生产制作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效率,并能更好地实现设计创意,但相对技术较高。而手工制作注重人工技艺和传统工艺的传承,成本相对较低,虽然很难达到同等级别的精度和效率,却又注入了艺术的灵魂。虽然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工制作相结合,能够发挥每一种工艺的优势,保留和发扬紫砂陶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同时创新和提高紫砂陶制作的效率和精度。
参考文献:
[1]陶罡.眭龙俊的紫砂陶艺创作[J].中国艺术,2019,No.113(06):122-124.
[2]陈治凌.平面构成在紫砂器中的应用研究[J].佛山陶瓷,2023,33(05):160-162.
[3]周睿超.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论紫砂段泥花插的创作感想[J].江苏陶瓷,2019,52(05):32-33.
[4]王家新.论紫砂陶艺中的寓意及美学——作品“步步高升”之创作要点[J].陶瓷,2023(02):74-75+82.
[5]吴玢.明清之际工匠团体的形成与社会转型之探讨——以宜兴紫砂陶艺业为中心的考察[J].地域文化研究,2022,No.31(04):107-117.
[6]杭鑫.若虚美奂 华则荣矣——谈紫砂陶艺与漆艺的技法融合[J].江苏陶瓷,2020,53(03):80+82.
[7]熊文婷.基于专利视角下的电子陶瓷技术创新热点研究[J].中国陶瓷,2022,58(10):37-41.
[8]余峰,陈婧,童磊等.基于专利分析的陶瓷基板技术发展趋势及产业创新对策研究[J].中国陶瓷,2022,58(07):38-46.
[9]高惠凡.基于传统的现代陶瓷开光装饰创新表现及意义[J].中国陶瓷,2022,58(05):108-112.
[10]孙洪波.陶瓷材料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陶瓷,2023,46(04):51-57.
[11]李雨晨.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山东陶瓷,2020,43(04):15-17.
本研究是江苏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非遗传古道,数藏展未来”——以江苏宜兴紫砂陶及其制作技艺为例的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13993001Y)。
作者简介:朱豪杰,主要研究陶瓷工艺。薛迎春(1977-),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陶瓷历史文化保护。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