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以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去芜存菁的过程中实现蓬勃发展,但它的传承和发展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让高校与中小学“大手拉小手”,立足美育实践,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志愿精神,勇担时代使命。通过以文育人和以美育人的方式,有利于帮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青少年美育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应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虽然国家如今大力提倡加强美育教育,但目前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机制,只注重文化课的思想根深蒂固,近年学校虽增设不少美育实践课程,但许多家长认为过多参加此类课程会耽误孩子学习,未让孩子对此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
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带来极大影响,严重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的成长环境受太多外来文化影响,甚至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关注、不了解。同时加上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缺失,社会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缺乏重视,宣传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淡化了传承和发展的理念,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失了活力[1]。
我们现正面临着加强美育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挑战,如何结合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在一代代大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发展,许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融入社会,在贡献中实现个人价值,成为推动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有不少高校采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方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出现危机,其中不乏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让高校与中小学“大手拉小手”,立足美育实践,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继承和弘扬。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志愿精神,使其发挥自己所长为社会服务,担当时代使命[2]。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志愿服务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单一院校和对象内分别开展,管理模式、人员安排和制度实施尚待进一步完善,探究如何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青少年美育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统一,使其在获得全面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时,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二、探索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模式
(一)网络传播及互动
目前各大网络平台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不少高校大学生团体为了更好地向青少年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纷纷采用数字化方式,一是打造线上展览馆,在面向青少年群体开放的公众号和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展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美的书画作品,培养青少年美感教育的同时汲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打造线上课堂,由大学生志愿者采用直播和回播的方式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授课,包含用古法绘画技巧、手法、材料等元素进行简单创作;多角度进行绘画、书法演示等内容。引导中小学生自觉进行优秀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线上平台传播面更广,形式也较为多元,但通过网络传播的效果需要依赖流量和媒体转载,以更好达到推广的效果,但由于获取网上信息的差异性,存在实时反馈存在滞后的问题,难以分析他们对内容接受率的反馈,不利于后续的推广应用。
(二)社区义务教学
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假期等课余时间深入社区,进行社区课堂的搭构,借助社区课堂平台进行美育传播,在美育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课堂内容的同时做到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社区青少年群体中去。通过社区课堂的形式有利于发展成点状分布的推广模式,借助线下模式也方便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与调整。但由于社区教学模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协调青少年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同时对于课程设置的内容编排设计、形式、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困难。
(三)联合社区、中小学进行专题宣讲
大学生志愿团体不定期与周边社区或中小学校进行联合活动,大学生借助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中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的内容宣讲。大学生志愿团体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艺术、文化、历史等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把内容通俗易懂地传达给中小学生,让他们充分感知艺术魅力,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自信度。通过与社区或学校联合进行专题宣讲活动拓宽青少年的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但其更适合作为一种辅助活动进行推广,因为专题宣讲的形式受时空的约束较大,同时对人员的要求较高,对时空需求较大,受限条件较多,不稳定性较大。
以上介绍的三种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方式,各自存在优缺点,但在不同维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本项目基于学院自身情况,联合定点小学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青少年美育实践发展,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项目指导老师为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教师和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组成,项目实践团队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管理水平。志愿者经过培训后,采用授课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美育实践。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通过此形式可以实时接收到青少年对于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反馈,以便于及时灵活调整活动方案。除每周定时开展活动外,定期开展美育成果展览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会等活动,稳定、持续、长期向青少年群体输出优质内容,充分体现大中小学联合开展美育实践活动的优势。大学生志愿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多志愿服务经验,活动实践成果可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三、未来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本项目的工作还任重道远,结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平台,可针对艺术学堂所设置的美育课程内容可以做出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学院美育成果和专业平台拓宽教学场景
除了五邑大学的义教老师前往培英小学进行现场授课以外,还可以组织培英小学的同学参观江门艺术设计馆。江门艺术设计馆位于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馆内美育资源丰富,目前展馆内陈列着视觉传达设计展厅的中华文化、侨乡文化的文创产品、环境设计展厅的新中式家具、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的优秀作品。因此,可以邀请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带领小学生走进展厅参观高校学生的设计成果。青少年自行观赏展品,在观赏的过程中启发性地带入某些知识,再对大家感兴趣的作品加以深度解读,鼓励青少年深入思考,拉近与他们的距离,通过近距离答疑解惑和交流对话,引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及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参观结束后,青少年在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及简短的观展体会。借助艺术馆丰富生动的美育资源和开放自由的活动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升其审美能力,帮助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在沉浸式美育实践同时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借助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展示艺术学堂优秀成果
除了通过微信公众号“wyu艺术学堂”定期推送线下教学的美育成果,还可以在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宣传艺术学堂的教学成果,扩大项目的影响力。由于合唱和舞蹈难以像绘画可以通过静态图片呈现教学成果。因此,将合唱和舞蹈美育课程的实践成果通过录制、剪辑等步骤制作成视频,通过官方账号上传到多个短视频平台,并配上相关的文案,以此更好地记录和呈现艺术学堂的美育教育。艺术学堂内部的宣传部门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招揽培训新的成员,分工合作管理不同平台的账号,根据不同平台的机制对相同内容的视频进行适当的篇幅调整,以此将美育实践成果更广泛地通过平台推送,让更多用户能够了解到项目的实施成果和内容,进一步提升提高项目知名度和宣传度。
(三)定期举办美育展演活动推广项目阶段性成果
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成果作品,定期开展绘画展览、文艺汇演、合唱比赛、艺术周等美育展示活动,给师生提供多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教学成果展示不仅能够增强义教老师的参与主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搭建与其他中小学交流的有效平台。例如在举办绘画展览时,可以拟定比赛主题,根据青少年提交的绘画作品质量和内容切题度,进行一二三等奖的评定,并给获奖的青少年颁发奖状和奖品以资鼓励。而合唱和舞蹈的美育课程可以围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美丽五邑侨乡”的主题进行,其教学成果可以选择在东湖公园、江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地进行义务演出,让青少年设身处地感受侨乡文化魅力,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传承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四、结语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3]。“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进转型升级,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仍任重道远。“艺术学堂”将深耕青少年美育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用美育实践赋能文化传承,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以美育人,挖掘青少年的艺术潜能,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创造力,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引导青少年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同向同行。
用“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少年一代。项目以美育实践为载体,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并结合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形成的美育实践特色品牌,在探索、积累的过程中,印证了志愿服务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青少年美育课程中的实效与审美价值,提升了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美育实践与志愿服务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美育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五邑侨乡文化的融合,完善和优化美育第二课堂建设,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人员的奉献观念、审美意识、价值观、服务力。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在实践中以青年带动青年的文化传承方式,在教与学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增长才干、锤炼品格。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担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侨乡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86-89
[2]柳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2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10296.
[4]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A级立项(项目编号:20211134918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