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数字经济

孙可欣 杨颖梅
  
科学探索媒体号
2023年38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市 100192

摘要:当代中国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产业结构变革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而社会生产力已经被数字经济所重新塑造。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分析数字经济的价值是如何重塑。

关键词:数字经济;价值重塑;马克思主义

一、引言

当代中国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产业结构变革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而社会生产力已经被数字经济所重新塑造。近年来全球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逐渐加快,中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占GDP已远超50%。可以说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不断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较猛。不得不说,新时代的生产要素不可缺少的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单只是可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机遇和创收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

二、数字经济发展下中国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

2.1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的特殊属性是数字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特征的微观基础,其具有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非竞争性,可同时重复使用且不排他、零边际成本带来的规模经济、复制成本低、无阈值、网络经济带来的范围经济等特质[2]。

2.2数字化经济所带来的垄断与剥削

当代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是数据,而数据是指通过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利用各种算法对原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个处理的过程正是云计算,正因如此,数字经济的生产力就可以说是云计算。云计算通过互联网这个数字媒介进行连接,从而构成了云平台。各个云平台最后构成数字生态系统,它的特点是非竞争性的,并具有规模效应。它所提供的在信息方面的服务水平就会越高,消费者便能从平台使用中获得更大的使用价值或者消费福利,从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吸引到这个数字生态系统中[3]。虽然云平台的拥有数字公共品属性,但是云平台也具备排他性。从这点就是意味着互联网和云平台可以带来收益,这就会成为一些私人企业参与到市场供给。从而产生垄断产业。由此,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垄断与剥削的社会问题就会出现。

三、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数字经济

3.1数字劳动的价值论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中的角度来看,从商品的价值角度来看分为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原有价值的转移以及由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两个阶段。从资本构成的角度来看,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那么在传统经济系统中,劳动通常是以实体所呈现的。在数字经济系统中,劳动是以数据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劳动仍然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具备物质属性。数字劳动在劳动者们使用互联网、云平台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劳动者消耗了自己的时间、体力与脑力,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同时也创造出社会文化价值。虽然数字劳动是一类无酬劳动,其劳动结果大部分都是非物质性的。可以看出,劳动者并不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获利者,真正的获利者是互联网、云平台背后的资本家,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数字经济资本的利润不是对数字劳动本身的剥削,而是通过物质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中转移一部分而来。

3.2数字劳动的物质性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将劳动的过程定义为物质性劳动和非物质性劳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数字劳动有物质属性。首先,数字劳动的生产过程,是对劳动者头脑中的认知进行加工,这个过程耗费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是属于人类劳动的范畴,并且数字劳动过程劳工需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那么久而久之是无法离开对自然、物质的物质性消耗。其次,劳动是有目的地对物质进行某种程度改造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数字劳动的劳动者通过能动过程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并改造。最后,数字劳动本身也离不开物质形态的物质性生产劳动。因此,数字劳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仍然具备物质属性。

3.3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剥削

由于数字经济存在的一些的特质,极其容易造成自然垄断。一些数字资本家无偿占据着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源,同时使得用户的数据商业化,利用数据的分析增值性,为自己创造红利,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占据生产要素却没有付出相对应的支出。由于现在大家的消费、社交、等活动被数字技术所重新构建,以至于人们难以察觉到自己的数字劳工身份,更加不用意识到数字资本对自己进行了剥削。这一点是十分需要社会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

数字经济规模扩大,逐渐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与矛盾,需要根据矛盾主体来各自分析,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走向,这样才能让数字经济更好的带动发展。

参考文献:

[1]OECD . Measuring the Digital Economy:A New Perspective[J]. Oecd Publishing,2014.

[2]陈收,蒲石,方颖,陈国青,黄丽华,黄益平,马超群,吕廷杰,李心丹,廖理,吴冲锋,谢康,袁先智,叶强.数字经济的新规律[J].管理科学学报,2021,24(08):36-47.

[3]韩文龙.数字经济中的消费新内涵与消费力培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98-106+17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