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陕西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
摘要:探究陕西省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对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以经济效益、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三个子系统并选取18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1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发展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归类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熵值法;耦合协调;陕西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陕西省既有关中、汉中盆地又有陕北高原,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陕西省全省上下聚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显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标准化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熵值法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各子系统中,综合权重较高指标有人均教育经费(0.289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0.2220、0.2122)与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0.2204),说明城市对居民教育经费的投入程度、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耦合协调度分析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公式(9)~(11)并参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张进财[9]关于耦合类型与协调类型划分标准等,相关结果表2所示:(1)2011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C值仅为0.56,处于初步磨合阶段,此时三个子系统还处于动态融合状态;(2)2012年之后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迅速上升并保持在0.9以上,迈入高度耦合阶段,说明三个子系统已处于联系较为紧密的状态。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为上升-保持-上升的趋势。
三、结论
本文选取18个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作为三个子系统,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1年陕西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获得结论如下:
1.2011—2021年,陕西省在经济效益方面实现了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生态污染得到了极大的控制和改善,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环境建设、人民生活保障等服务方面在不断巩固完善。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2.2011—2021年,由熵值法计算得出:陕西省生态文明及各子系统的总分整体上在时间维度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速度最快,得分最高,经济效益方面得分偶有波动但整体仍是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城市建设的得分发展的比较平缓,并且在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跌,这可能是由于当年人均教育经费的小幅下降及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提高所导致。
3.2011—2021年,在熵值法的基础上由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出:陕西省生态文明及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耦合度值自2012年以来稳定保持在0.9以上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此外,陕西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在2015年迈入中级协调阶段并在2019年之后稳定在良好协调阶段,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三个系统总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1]贾海发,邵磊,罗珊.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青海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J].生态经济.2020,36(11).
[2]刘铭浩,李雪郡,刘文卓,孙兆东.泰安市生态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23(04).
[3]彭文英,李梦筱,潘娜.基于PSR模型改进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23,39(02).
[4]何蓉,黄鑫童,邵超峰,李甜甜,刘冬梅.空间视阈下四川省县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11).
[5][1]程振博,彭一龙. 河南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03):135-141.
[6]张进财.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生态经济.2022,38(06).
作者简介:牛新豪(2000一),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税务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管理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培育的方式和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2&ZD065):西藏民族大学 2011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新时代'两山”理论在西藏的实践成效研究(项目编号:XT- ZB2022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