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近四年北京中考古诗文试题分析:趋势与启示

张慧
  
科学探索媒体号
2023年39期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实验学校 北京 100028

摘要:古诗和文言文一直都是各省份中考的重点,北京卷自2018年起关于文言文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古诗默写从积累运用模块移出,新增古诗赏析,与文言文阅读构成了“古诗文”板块。笔者以近四年北京卷中考古诗文试题为分析材料,试图从考查内容、命题材料等角度出发,探究中考古诗文试题的命制特点与发展方向,致力于揭示中考古诗文命题趋势,为古诗文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北京中考;古诗文;命题趋势;教学启示

一、近四年中考北京卷古诗文命题趋势分析

(一)考查内容

1.考查内容从课内走向课外,注重知识连贯

北京卷从2018年开始,古诗文中考试题分模块进行,有古诗默写、古诗赏析和文言文阅读,古诗默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古诗赏析主要从古诗的内容、情感等要素命题,取材于课内古诗,文言文阅读从字词、语句的理解和文言文内容理解品鉴的能力方面考查,取材于课外文本。纵观整个古诗文板块,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识记知识的设计也有理解品鉴的题型,既有课内基础知识的考核,也有课外学习能力的检测,实现课内外无缝衔接。

2.命题维度由单一走向多元,强调知识融合

试题将古诗文分为三个板块:默写、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每个板块分区域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板块只能考查本区域的内容,而是可以扩宽维度,将板块之间的知识相互串联,做到相互融合。以前的文言文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个别词语考查意思,2018年后北京卷突破板块的限制,在理解文言文阅读加点字的选项里出现了成语,将文言文中加点字和成语放在同一选项,让学生予以甄别加点字的区别,做出正确的抉择。古文与成语结合是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命题者的匠心独运,可谓是一道巧妙的“菜肴”。

(二)题干形式

中考古诗文的题干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古诗默写全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客观性较强,答案相对封闭,适用于考查事实性知识。

1.古诗赏析。古诗赏析以填空题和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多半考查诗歌内容,简答题大多赏析诗人情感。较为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根据诗句推测诗人情感或根据诗人情感反推与之呼应的诗句,例如:2020年北京卷在《己亥杂诗》中,“这首诗提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诗人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此外,简答题的出题形式有引用名家点评或文学作品内容等材料创造相关情境的趋势。在课内古诗赏析题中,命题试图尝试引用名家点评或者文学作品从而创造相关情境,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题型由选择题和简答题组成,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积累,对文言文翻译和文意的理解。近四年文言文阅读在题干形式上出现明显变化:选择替代填空,考查方向由识记转向理解。

(三)命题材料

1.由一到多,比较阅读成为新形式

探索2018年到 2021年命题材料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由一到多,比较阅读成为新形式。这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古诗赏析中,命题材料只列举一首诗,在品读诗人感情时题干会提到和本诗相同情感的其他诗歌,让学生赏析两位诗人的情感表达,考查内容由一首变为两首;二是文言文阅读时,主阅读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在品读人物性格特点时题目会链接其他材料,让学生说明主阅读的人物品质在链接材料中如何体现,由主阅读材料延伸出链接材料,让学生加以对比体会情感和人物品质。

2.跨文本整合关联相同主题

纵观2018-2022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由熟悉的课内文言文转变为课外文言文,并且跨文本整合材料关联相同主题的趋势明显,具体包含两种情况:主阅读整合不同出处文言文的材料,材料内容却是相互呼应。具体而言就是文言文材料不是选取某人整篇的著作,而是节选某一书籍的片段而组成的,节选的片段虽不是整篇但关联同一主题;二是文言文简答题出示的链接材料也是从某书籍中选择某一片段组成的,但与文言文阅读的主题相互呼应。例如:2021年北京卷,文言文材料给出了孙权劝学和诫子书的选段,链接材料引用《三国志》《精骑集》的材料,虽不同出处但都阐述对学习的态度。

虽跨多种文本,但关联相同主题,行“跨”神“不跨”,跨文本组合的形式拓宽了文言文考查的广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勾连相关信息,进行主题阅读。[1]

3.注重传递古人正向的价值观念

语文学习要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古诗文板块所涉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多,有包含诗人情感的诗歌和记录古人思想和观点的文言文,作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学习及考试理应担负起传承文化、联结古今的任务。[2]纵观近几年北京古诗文的命题材料,无不传递着古人刻苦学习、心系家国正向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启示

(一)注重古诗文积累,扩宽阅读视野

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古诗文考查内容由课内延伸课外,这就决定了古诗文教学势必要统筹兼顾,一方面,课内的古诗文需要扎实教学,做好古诗的识记和理解,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推荐较为浅显的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如此让学生能够接受课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扩宽了阅读视野。

(二)以课堂为载体,开展主题阅读

从命题材料来看,跨文本关联某一主题是当前古诗文材料的新趋势,在平时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进行教学,实施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课内“送别诗”为例,可在课堂上呈现其他送别诗,让学生按照同样的赏析方法进行品鉴,发现诗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现知识迁移。除了课内开展主题阅读的教学,也可以围绕“送别诗”这一主题推荐课外诗歌读物,与课内学习相互呼应,实行课内、外联动机制,训练学生主题阅读思维,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明满.2013—2019年中考名著阅读命题趋势及启示 ——以《水浒传》为例[J].语文学习,2020(10):69

[2]何立新.中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向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6(4):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作者简介:张慧(1996-),女,硕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实验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实验学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