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突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已经了解并支持环保理念,但在生活实践和行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具体的环保行动和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校园内的环保教育,增加实践活动,以及提高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理解。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素养,环保教育,环境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的发展总体布局,美丽中国的建设是人民的奋斗目标。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教育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影响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成败。
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了影响其生态文明素养的因素,探讨了提高素养的方法和策略。调查结果将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对策,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努力旨在培养能够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在梳理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对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河北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环保意识不足
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了四道题,测量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您在食堂吃饭时能自我意识到要光盘吗”的提问,28%的大学生选择“没想过”,19%选择“很少能”,选择“偶尔能”的占32%,而“每次都能”的仅占11%。当问到“您在洗漱/洗澡时有想到要尽量少用水吗”时,30%的大学生选择“没想过”,21%选择“很少能”,选择“偶尔能”的占25%,而“每次都能”的仅占9%。对于“您日常打印会想到要选择双面打印吗”的提问,仅有8%的大学生选择“每次都能”,而选择“基本都能”仅占了15%。当问到“您独自走在校园里看到路边的垃圾会想要主动拾起吗”时,选择“没想过”“很少能”和“偶尔能”的占了85%。问到“您能主动意识到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宿舍要把用电设施关闭吗”时,选择“偶尔能”的大学生高达53%。上述数据表明,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环保宣传力度,但是部分大学生对环保问题依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缺乏环保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不重视节能减排等现象。
2.环保行为不够积极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大学生的环保行为,结果显示行为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低。在宿舍情境中,针对“看见损坏的水龙头流水不止”问题,58%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修,也不是我的事”,仅15%选择尝试堵住。同样,对“晚间空教室灯亮着”情况,只有28%的同学会主动关灯,近50%的同学认为可能还有人用而未采取行动。
访谈中,三名受访者对于“看到地上矿泉水瓶会否捡起扔垃圾桶”问题,表达了在同学面前可能不会这样做,原因涉及到社会氛围和个人心理。至于“校园环保公益活动”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认为有意义,但要求下载APP打卡参与时,愿意参加的同学却不到一半,长期坚持的仅占5%。这些结果反映出大学生虽对环保有认识,但实际行动不积极。在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旧物品以及参与环保活动等方面,仍需努力提升。
3.环境知识水平有限
为探究环境知识储备与生态文明素养的关系,通过一组问题测试大学生环境知识掌握情况。当问到“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那一天吗”和“您知道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那一天吗”这两个问题时,分别有27%和15%的大学生回答正确,也就是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错误的。当问到“您知道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吗”。87%的同学表示知道。而在访谈中,进行垃圾分类游戏互动环节,仅有42%的同学能够做到基本准确,36%的同学错误率接近30%。问到“您知道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吗”时,受访的五名同学中仅有一名同学提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在环境知识方面还是了解不足,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4.缺乏环保能力
对于环保能力的测量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您会使用试纸进行室内甲醛检测吗”的问题,25%和30%的大学生选择“会,用过”和“会,但没用过”。同样,也有24%和31%的大学生选择“不会,没用过”和“不会,不了解”。当问到“您会用试纸进行水质检测吗”时,选择“不会,没用过”和“不会,不了解”的总和接近了60%。当问到“您的手机里安装过环境监测类APP吗”,85%的大学生选择“未安装过”。在个人访谈中,问到“您看到环境污染的行为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举报吗”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可能不会”或“不知道如何举报”,而在问卷调查中,同样的问题76%的大学生选择“会进行举报”。当问到“您看到学校/家乡周边新建化工厂,会采取什么行动呢”大多数受访的大学生都表示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谈出自己的认识。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缺乏环保能力。尤其缺乏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5.社会参与度不高
为了测量大学生环保活动的参与度,选取了“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净滩行动”“巡河行动”等环保活动,采取多项选择的形式进行测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地球一小时”的参与率达到了30%以上,其中“世界环境日”的参与度最高,达到了32%,同时参加三项以上(包括三项)的占比为24%。其他的选项都在10%一下。通过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参与社会环保活动、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三、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知识和认知因素
大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和环保认知水平,对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环保知识部分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部分的得分也往往较高,整体呈现正相关。掌握垃圾分类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其在对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垃圾往往触发其环保意识,产生环保行为:将公共场合的垃圾捡起或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越深入,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就会越积极。
2.个人价值观和态度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态度对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宿舍看见水龙头损坏水流不止”“在校园操场看到矿泉水瓶”“在晚间看到教室的灯亮着却无人学习”“在校园广场看到环保公益活动”这些情境的设置都是在公共场合,对于公共资源如何看待,如何处置,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而面对如此情境,采取的处置态度即是生态文明素质的体现。在相应的测试中,选择采取积极态度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在对其进一步访谈中问其缘由,得到的回答主要集中在认为:“环境保护不是哪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可见,如果大学生把环保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那么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就会更加积极。
3.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参加过“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地球一小时”等环保活动的大学生做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好的环保活动氛围,学校里有较为活跃的学生社团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学校往往也会在重大环保日举办相应活动,更有社会上的公益环保组织联合高校开展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学生认为参与环保活动是一种很自然的事。可见,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环保行为被视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那么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就会更加积极。
4.教育和培训因素
教育和培训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选取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在问到“从哪些渠道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高校思政课中讲过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也有的学校开设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还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参加学生环保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培训过甲醛检测、河流取样、水质检测等一些科普性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校的环保教育和环保课程设置,以及环保实践活动,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水平。
5.环境因素
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在校园操场看到空矿泉水瓶,会不会主动拾起扔到垃圾桶中与“一个人”还是“非一个人”的物理环境产生联系,体现的是学生的个人心理,映射出的却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大学生在校园广场看到环保公益活动,绝大多数会觉得这样的活动有意义,但要下载APP进行打卡,就会使一半的同学选择放弃。在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访谈中问其缘由,除了觉得麻烦外,原因主要集中在“感觉产生的作用不大”“不理解打卡的意义”。而对于推行垃圾分类活动,大学生的参与度显然更高,受访的学生表示:“学校到学院从上到下都在推行”“国家和学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组织到位”“有相关的激励政策与学分挂钩”等。由此可见,学校提供的环保设施和环保服务,以及社会和政府的环保政策和法规,都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全社会关注的课题,高校作为主导者,有责任进行生态育人。以下策略可用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首先,建立激励机制,如环保奖学金、实践基地、优先录取环保志愿者等,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其次,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实践。再者,增加环保设施和服务。在校园内添加如垃圾分类、节水设施、光伏发电等设施,并提供环保咨询服务,方便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其四,推广低碳生活。鼓励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其五,组织环保活动。如环保讲座、展览、志愿活动等,使大学生更深入理解环保知识,提升环保行动能力。最后,引导环保创新。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科技研究、创业等,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访谈资料的梳理,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得以下结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偏低,缘于环保知识的掌握不够,进而造成环保能力的不足以及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这背后有着来自社会、学校、个人的复杂因素,而作为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的主体,高校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切实采取相应方法和策略,为美丽中国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育人育才。
参考文献:
[1]何金,周美慧,武海霞.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和培育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0):65-67.
[2]程爱琪.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分析——基于新媒介时代大思政视域[J].中国报业,2021,No.525(20):112-113.
[3]秦进,王蓉,陈楠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研究——以商洛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1):79-83
[4]李娇秀,刘芝芹,张王菲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06):11-14.
作者简介:石鹏(1989-),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美丽中国视野中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202101A266)。
(作者单位:河北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