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推进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能力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而对于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生活,对学生融入社会也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学识增加而提升,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应变能力欠缺的问题,甚至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缺少表达欲望,不利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深刻剖析造成大学生语言表达障碍的形成因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个高校也认识到现代论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新型人才需要必须要以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但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部分大学生的写作中还存在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指向不明、用语啰嗦等现象,在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还存在不敢开口、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差、意思表述不清、用语不规范等情况,这和我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高校教育的目的除了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之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综合素质而言包括了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人际交往素质等等,此外还有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一)语言表达不明确
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不明确方面主要体现在用词用语不准确、语言表述不明晰、语言逻辑思维混乱等方面。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论文的导师评价频频上热搜,明显问题中就有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意思表达不准确、遣词造句不准确等,例如,之前有人在该使用“制定”的地方,用成了“制订”,虽然“制定”和“制订”二者都有“创新、拟定”的意思,但意义偏重却是不同的,“制定”偏重于“定”,是指“最终定下来”,“制订”偏重于“订”,是指从无到有的定立,如若使用时,对于近义词的语义把握不准,就可能会在实际运用时改变了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或导致语意逻辑不连贯。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热潮,闹此笑话之后不禁让人担忧大学生的基本的知识素养是否达标。转而观察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班级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同学,但在使用普通话表达方面,也存在着表达不明的情况,部分学生由于运用方言表达方式更娴熟,在用规范的普通话的表达能力比较欠缺,难以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
(二)临场心理情绪不稳定
不少大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人多、大型场合的时候,会因为心理紧张而频频出错,语言表述磕磕巴巴,有的学生甚至惧怕课堂上老师提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是不愿意与他人主动交谈,担心自己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引起别人的不愉快导致场面尴尬,这使得大学生更紧张。由于害怕“闹笑话”,而主观上选择了阻断和躲避可以进行表达的渠道和机会。
(三)缺乏自我表达的欲望
在高校中,我们经常发现“沉默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仿佛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教师身上渊博的知识并没有吸引学生的靠近,反而是这一份威严让学生们内心里产生了崇敬和畏惧心理,师生互动减少,从而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无法刺激大学生的表达欲望。有部分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身也比较内向,不注重自我表达,缺乏自我表达的意识,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意识较弱,无法展示自我的优势和能力。
二、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因素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更加重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练习,尤其是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知识的提升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母语是从小就接触到的,并不重视对母语的系统性学习,也没有总结语言表达实践经验的意识,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就会有所欠缺。
(二)语言环境的影响
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的,语言使用上带有地域的特色,尤其是有的学生来自于乡村,习惯用方言交流,语言表达基础能力比较差,教师更偏向于传授学生学科知识,为学生创建语言练习的机会甚少,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指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一定阻碍。
(三)生活习惯的影响
大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度和自主性比较高,多数学生自愿服从集体活动安排,参与热情也比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热情度在降低,多数都是以评优评先、获得学分为目的而“被迫参加”,无论是完成作业、课程学习、学术讲座、班级活动、日常生活等,高年级的大学生要么沉迷于网络世界、要么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人际交往甚少,接触的对象也相对固定,语言表达自然也就减少,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相关课程
高校中不是每个专业都开设有专门的语言表达类地课程,学生缺少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专业指导和系统的学习,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语言与演讲课程,但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少,更是缺少语言表达应用的实用课程,造成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表达,没有激发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
三、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语言表达的训练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进行引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将其中关于语言表达的问题挑选出来,作为班会课程的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关注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使用规范用语。教师还可以从往后社会职业切入,对于那些经常需要出差去外地、主持人、教师等职业,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采访视频或综艺视频,恰合时宜的语言可以活跃气氛、化解尴尬、获得他人好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意义。只能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未来事业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学生才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中注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可以是通过教师提问、小组协作、个人竞答等,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加强,也有利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开出推荐阅读的书单,还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开设读书分享会的环节,大部分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要就是阅读面不够,而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太能适应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和模式,缺乏自主阅读和提升的自觉性,需要教师在前期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们通过教师推荐,阅读相关书籍,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读书分享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将内心想法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语言的逻辑性提升。
(三)开设相关的语言类课程
学校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性质,开设相应的语言课程,给学生创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和途径。比如,针对理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开设普通话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面试场景等,教师扮演面试官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耐受性,经过训练之后,学生在面对真实场景时,能够减轻紧张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指导和点评,让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教师除了教授普通话的基础知识以外,可以多加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共情,从而重视课程的学习。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基础写作课程,语言表达是文科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将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让“知识”活起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自己设定调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题目,以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让学生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收集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才,学生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成报告,对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进行批阅,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书面用语规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锻炼学生的胆子,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快毕业的学生,院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指导的短期课程,对于论文撰写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要注意的格式等,以前进行教学,规范学生的用语,提升论文的专业性,对于答辩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语言表达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模拟,帮助学生能够灵活从容应对相应的场合。
(四)利用学分要求推动学生参与活动
近几年“社恐”一词流行广泛,但实际上真正的“社恐人士”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只是借由这个名头而躲避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真的变成“社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利用学分对学生进行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魅力,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例如,学校可以将课外活动看作是实践要求,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多少次的班级活动、院级活动或者校级活动等,作为学生平时考核的内容,推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能够尝试走出“舒适圈”,迎接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和挑战。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结识到更多的朋友,需要与更多人接触和交谈,同时也会从活动中学习到各种技能,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活动带给他的新奇感受和能力提升,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推动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类集体活动。
(五)举办相关的活动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学校可以发动和鼓励各个学院举办一些语言表达有关的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会创办学生们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比如,学校可以投入基金支持,鼓励学生会创办“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辩论赛”“原创故事大赛”“知识竞答”“校园主播”等形式的活动,比赛获胜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品,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说话,规范表达。其中,还可以将这些活动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如可以创办“摄影比赛”,鼓励对摄影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加,除了作品展览以外,还需要拍摄者将图片编辑成小故事呈现出来,体裁和字数都没有限制,以图文并茂的小文章呈现出来,同时在现场可以进行“摄影知识比拼”,让学生们进行抢答,并对该问题答案进行解释,回答正确的学生够获得小礼品。还可以将“原创故事大赛”与漫展结合起来,不少大学生都很喜欢逛漫展,可以加入一定的漫展元素,如:可以规定故事的内容或人物与哪几部动漫有关,感兴趣的学生会根据之前的人物设定进行改编和创作,编写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舞台的设计也可以偏向漫展风格,上台讲故事的表演者也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人物服装等。学校在举办相关的活动时,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大学生的期末成绩一般是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将课堂的语言表达这一部分也加入到平时考核的分值中,使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期末考试总成绩有关,并且影响学生的评优评先和奖学金申请等,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结语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责任,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对学生未来就业、社会生活也具有长远意义。高校要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语言表达的锻炼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提升的渠道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校园活动,全方位地助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美娟.论大学生语言素质的缺憾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81-83.
[2]王红梅.论大学生语言学习与语言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59-160.
[3]李薇.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2):44-45.
[4]张国民,武英耀,赵付明.应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68-270,274.
[5]闪诚章,刘澳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基于8所理工科高校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