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王文德
  
文化媒体号
2023年7期
532528196609281516

摘要:本论文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形成、发展、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哲学意义的剖析,阐述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贡献,以及如何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论文还分析了当前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挑战的理论回应。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形成、发展、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及哲学意义,是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影响和挑战对当今社会环境有了针性的理论回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增进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深度剖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厚而富有内涵。理解这个过程,必须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工业革命正达到高潮,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论的核心理念是“实践改变世界”,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这一理论的形成受到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实践观念,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矛盾论》中进一步阐释和完善了实践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也深入阐述了实践的辩证关系,为实践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列宁在解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并以此指导俄国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充分运用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阐述了实践论的中国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此观点贯彻到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具有深远的哲学内涵。这一理论把实践视为一切知识的源泉、认识的基础和真理的标准,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直接动力和根本源泉,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终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认识,使其更加符合实际。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实现的。

3.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主张,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是改变世界的方式。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了解并掌握自然社会的规律,以此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受实践的制约,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优先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论优先的观念,把实践提升到了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本地位,为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实践优先理论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和活动性,表明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避免了形而上学的抽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短视,体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动态交互和相互制约。

3.真理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种真理观不仅认为真理是绝对的,因为它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也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总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和深化。

4.人类解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主张,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宗教、伦理和法律等形式进行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强化统治秩序。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早期形态。进入近代,随着民主政治的崛起和科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种特殊的阶级教育,它是阶级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具有进步思想和高尚品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得尤为迅速,其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己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体的教育目标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来设定。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公正、国家主权、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这些内容需要根据社会变化和教育对象的需要来调整和更新。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模拟、实践、反馈等。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能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促进其思考和行动。

4.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原则。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从教育对象的知识掌握、态度转变、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来考察。有效的评价应能反映教育的全面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育的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理论包括教育主体性理论、情境教育理论、生态教育理论等。教育主体性理论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和活动性,认为教育应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主体性。情境教育理论主张将教育活动置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考虑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稳定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传递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社会成员可以建立一致的社会认同,形成共享的社会价值,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培养公民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公民了解和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公民素质。

3.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公民认识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个人行为中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

4.推动社会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公民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在教育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它旨在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懂得尊重多元文化,理解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公民素质。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剖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倡导尊重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促使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2.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主张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践,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性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教育对象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塑造品格。

3.批判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理性批判和自我超越,这启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批判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教育对象批判性思考,勇于质疑,不断超越已有的认知,以达到思想的更新和进步。

4.创新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新性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如何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深化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的方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突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构建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体发展的过程。

2.社会实践与思想观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了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促使教育者关注社会实践,使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3.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倡导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教育者更加重视对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构建时更加注重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公民。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重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理念。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尊重和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生活化和实际化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出,人的认知是基于实践的,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际化,使学员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使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批判思维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强调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导学员开展批判性思考,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分析和质疑,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4.创新精神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主张实践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以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去学习和探索,以推动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当前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当前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影响和挑战

当前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影响和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普遍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当前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一个重要挑战。

2.科技进步的影响: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传播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也是当前的一大挑战。

3.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解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4.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使其在激烈的思想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今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二)针对挑战和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回应

针对当前社会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带来的挑战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坚持和发展全球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需要开展全球视野下的研究,对全球问题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化的特点和挑战,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2.利用科技手段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科技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传播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传播和实践,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社会环境。

3.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积极研究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发展适应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4.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价值导向,同时充分理解和尊重各种价值观念的存在,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的地位。

五、结论

经过深入研究,本论文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发展和当前实践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回应对于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向,解决新时代的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更好地回应当前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变化。

参考文献:

[1]于嘉龄.马克思实践论视域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9(19):2.

[2]武东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观念[J],2021(2014-2):70-75.

[3]翟晓青.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探析[J].青春岁月,2018.

[4]桑延海.浅析《实践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J].新西部,2019.

[5]王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知识经济,2021.

[6]尹旭.《实践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党史博采(下),2019,591(05):62-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